一日未作,如隔三秋。不是不作,而是把写作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书展上。
这几天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未见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为不知。写作乃知行合一,去书展站台卖书也是知行合一,所以做一个四体勤健的书生很重要。这一点,湛江的文化志愿者们给了我最好的诠释。
因为有了他们,雪漠展台的销售状况堪称火爆。原以为湛江这块文化沙漠缺乏真正的读书人,经过这次书展,才知道我们缺乏的是一颗发现的心。为此,我总结了一些所谓的新发现。
发现一:公检法也可以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战场。
或许我用战场来形容有失偏颇,但现实却真是如此。一些行政机关确实设立了图书室,但绝大多数都是形象工程,成为图片展的摆设。而且书籍的内容更是大受限制,尤其是公检法这样的司法机关,几乎是清一色的法律专业书和党政书籍。所以,要想传统文化的书籍能够进入行政机关,并成为公职人员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这真不异于一场战争。然而,书展第二天,某区检察院给了志愿者们一个大惊喜,不仅购买了近百本雪漠的著作,还打算邀请志愿者和他们进行读书交流。
其实,很多东西都是一种偏见造成的,我们总认为行政机关都是些按部就班的机器,某些公职人员对文化传播的曲解和担忧,也在事实上造成传统文化在行政机关中传播的阻碍。所以我们总不愿意迈出第一步,浪费了很多机缘。之前,杭州的志愿者张德栋就把雪漠的书推到武威市看守所,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今在湛江却幸运得多,检察院主动来买书,主动邀请我们传播传统文化。由此看得出党政机关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开放姿态,并不是我们之前所顾虑的。
发现二:种下的种子终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检察院买书就是最好的例子。领队来书展采购图书的检察长,因为之前院长送给她一本雪漠老师亲笔签名的著作,她看过后觉得深受其益,才有了这次一口气狂购百本的“壮举”。
我们都非常确信一点,凡是看过雪漠老师的书的人,几乎没有不说好的,除非没能看进去的人。可能我们一些人被著作中一些佛学和修行的内容所阻吓,但他们并没有看到这仅仅是雪漠著作的一部分而已。就连广东省作协副会长、著名诗人、作家洪三泰都说,成为一名作家,儒释道是不可回避和绕不过去的门槛。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毫不吝啬地评价雪漠的作品因此而富有灵性和哲思。
所以,哪怕是通过佛学这个窗口,或者将佛学作为哲学来学习,我们都可以从中汲取于生活、工作、人生大有裨益的智慧。或许,这位女检察长正是发现了这一点,才让当初那颗种子爆发出其应有的能量。这也是我之前的偏见所料未及的。
这样的例子在书展接下来的几天中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印证。余叔是湛江文化志愿者团队中资格最老的成员,因为他多年来不懈的努力,身边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雪粉”,其所在的单位也成为其践行文化传播的福地,这次书展也大量买入雪漠著作四十余册。还有一些慕名而来的读者,之前就已经读过雪漠老师的书,这次看到“雪漠作品专柜”更是兴奋不已。令我惊喜的是,这次书展让我发现一位律师同行,竟然也是多年的“雪粉”,他也有个作家梦,盛赞雪漠的作品可以随心所欲,完全没有固定的套路,让他深深爱上这位神秘的西部作家。
发现三:文化传播的对象首先是自己。
很多人似乎忘了,文化的传播对象首先应该是自己。自己不学习,自己不放下成见来接收新文化新知识,将自己首先打造成一个名副其实的传播载体,我们又如何将好的东西向外传播?这其实是说我自己。书展前三天,《老子的心事》《一个人的西部》《匈奴的子孙》这些我看过的著作,我会信心满满地向读者们口若悬河地大力推荐。结果包括灵魂三部曲在内的上述书籍早早脱销,剩下的只有雪漠心学系列的《真心》《文心》《慧心》和《空空之外》等一些硬茬,然后我就哑火了——要么没看过,要么没看完!更不知道怎么向读者推荐。只有傻傻地站在那里吆喝,这时的我和新华书店里那些销售没什么区别。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志愿者之间的差距才能体现出来。余叔、杨素丽、杨惠竹、林棉枝这些熟读雪漠经典的前辈,突然间在我面前无比高大起来。
新华书店通过这次书展,发现雪漠的书如此畅销,让他们欣喜若狂,也让他们对湛江的文化志愿者另眼相看。本来这次雪漠著作的展台曾一度安排在角落里,他们不曾想到雪漠著作的销量能占整个书展销量的30%以上甚至更多。这里面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有一群熟读雪漠著作的志愿者在不遗余力地讲解、宣传。于是,书店老总萌发了让我们志愿者在一些重大节假日到书店帮助他们推销的想法,因为他们深知书店里的销售员仅仅是卖书的,他们不看书,更不能将书中的智慧转化为行动。
发现四:善于发现读者的需求。
我们总认为智慧是高不可攀的,给智慧定义在金字塔的顶端。但对于普通的读者和老百姓而言,他们也有自己的智慧,一本让自己能在睡前静下心来的书,一句能对孩子教育或写作有帮助的启迪,都能让他们欣喜而心安地买上一本。
就在《老子的心事》《一个人的西部》《匈奴的子孙》脱销,而书店迟迟不能补货的时间里,志愿者们只能去推心学系列的书籍。可怎么推呀?很多人不是看到那厚厚的大部头望而却步,就是随手翻几页扭头走人。这时,一位母亲走近展台,想买一本好书给儿子,但不知道什么书适合。院长翻开《文心》的目录“我是怎样读书的?”再向这位母亲款款道来,指出一本好书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当然少不了把雪漠老师教我们的智慧一并传播给了这位母亲,结果这位母亲把整个心学系列的三套七本全买下来了。
后来又来了一群学生,听说老师专门向他们推荐雪漠的书。于是院长又适时抓住时机,把《文心》推荐给学生们——为写作打开心性之门的好书!一下子又卖出好几套。本以为畅销的书卖断货之后,剩下的书只能是随缘了,谁知随着《文心》的走俏,雪漠作品展台上又掀起一股心学热卖潮。
发现五:文化传播在质不在量。
书展前一天,我在朋友圈里发了雪漠作品参加书展的消息,引起不小的关注。很多热心的朋友都来“帮衬”,还时不时地关注我们卖书的销量。我也在自己组建的一些学习群里发了消息,邀请大家参加志愿者的行动。可能我说的不够透彻,也或许是大家理解有偏差,总以为我是在为雪漠打广告,为书店卖书赚取业绩、领取提成。大家都过来捧个场,买几本书,算是对朋友的支持,对此我满心感激。但我的本意,是让他们也来体验一下做一名真正的志愿者,让大家都能放下一些世俗的东西,为文化的传播做一次无私的奉献。可喜的是,一位同事明白我的苦心,在闲暇之余也投入到志愿者的行列。
还有一些善者仁翁为了让我们将销量推上去,主动要求包销买断,我说只买不看,对文化的传播起不到任何作用,于是婉言拒绝了。
以上也算是对这次书展的一次小结吧,当然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也有很多满满的感动。志愿者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仅在书展上站出一道美丽的风景,更向世人展现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播。我们也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把传统文化精髓融于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我们的志愿者队伍必会日益壮大,传统文化的传播之路也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