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伙伴共读第126天】
今晚继续读《跟随佐藤学做教育》第二章《保障儿童的学习权》。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我们懂吗?
以下三种看的儿童的视角显示了教师的专业性。
一、多元的世界,它是指我们在看的儿童的时候要全面客观地看到他们各个方面的特点。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但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独特之处。只要以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就会不禁惊叹:原来好孩子就在这里。
二、发展中的视角,我们要看到学生当下的表现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与孩子密切接触的成人,不能以孩子过去的经历来决定孩子的现在,而是要相信孩子成长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孩子每天都在成长,这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
三、关系中的视角,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场的关系中,每个学生都有着复杂的关系网络。一次从学生周围的,人际关系入手来解决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关于这一点,斯沃普、苏霍姆林斯基也都强调过。
1.完全接纳班级的每一个孩子,允许他们有缺点,但也要看到他们更多的闪光点,不要轻易否定一个孩子,给他们更多被表扬的机会。
2.倾听和理解他们。能够蹲下身来,仔细聆听孩子心声的人才能真正走近孩子,了解他们,只有这样“教育时机”才会悄然降临。
教师要“学会倾听”
一、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真正的学习。首先我们要做的努力就是倾听,倾听所有学生内心的声音,让教学成为学生话语的交响乐。
二、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利。佐藤学教授的“三位一体学习论”(学习就是同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的伙伴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主语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他进一步强调,促进学习的教学才能够使学校成为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场所,学生们才能够从中享受到学习本身带来的乐趣,他们的学习权利才能得到最大保障。也就是说,只有保障学生学习权的课堂教学才是最具有意义和价值的。
三、从尊重和信赖每位学生开始。合作共赢的课堂需要的是润泽而和谐的氛围,还这种氛围来自于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佐藤学认为:尊重和信赖可以说是一切学校改革的核心概念。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就是要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相信他们能够做出进行学习的选择,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学习的成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在教室里成为林莘校长说的“忍者神龟”。别以为“少说话”会很容易做到,其实太难了!没有实践过共同的教师是无法体会的。除此之外,教师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要只肯定“好”的发言。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让所有学生拥有学习权,尽可能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质量。真正优秀的教师,往往将边缘化的学生作为课堂沟通的中心来对待。
四、从互相倾听走向和谐交响
今天是深入学习的必然途径,对此,佐藤学的看法是在儿童中培养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从而营造润泽融合而安全的言说环境,也在无意中培养学生之间互相信赖和倾听的关系。学生们不在距离与自己的观点,而是认真听取思考和反刍辩的观点,平等地参与交流探究,他们从同伴的观点中获取营养成分,滋养和丰富自己。佐藤学认为:那种固执己见,不肯倾听的语言是独白式的,而认真的倾听才能真正走向对话。
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内源性分析
儿童本来是好奇的,他们会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不断的问为什么?但是,从儿童成长起来的学生开始对问题麻木了,开始对思考望而却步了。一、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课程文化根源
1.塑造与被塑造――成人文化的框定 课程文化的选择和制定者将儿童和学生看作单纯的学习者,他们要学习的是过去的经验和文化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成人的灌输,使学生对原有的文化进行磨叽,很无法,至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和文化是不值得关注的,学生的自主和创造显得那样微不足道。久而久之让学生用承认文化的方式来思考和做事情的时候,儿童的本性――对问题,对探究的迷恋就逐渐减退。
2.以教科书为准――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3.考分最说明问题――对外界评价的遵从
二、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逻辑推断
1.遮蔽了真正的课程文化主体(教师和学生),导致了布迪厄所说的“文化的集体无意识现象”。
2.否认了课程文化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在专制性课程文化中,教师个体在面对学生群体时,往往将学生看做是受众,学生只是他们的忠实听众。
3.忽视了学生对课程文化的创造。首先任何文化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当中;其次教师里学生也是不断变化的。而课程能够提供给他们的却是陈旧的、固定的材料,他们的探究愿望和创造欲望得不到满足。于是学生要么压抑自己,顺应专制性的文化,要么选择逃离这种文化的束缚,寻找别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三、学生问题意识的追寻
专制的课程文化比较,让人走向同志与平庸影响整个文化的发展进程,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改变这种文化环境,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课程文化形成新的生长点,让新一代的课程文化走向丰富性、对话性和创生性。
【阅读记录第356天】
201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