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本书看完了,惊人的熟悉感。在莉迪亚的身上也在玛丽琳的身上。
我是独生子女,我们这一代人,被父母捧在了手心,他们对我们的唯一希望就是好好读书,出人头地。梦想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我们为了父母而活,就像莉迪亚。父母为了我们努力赚钱,并且因为这个我们被送往了陌生人家寄主宿。看到莉迪亚,就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渴望做好父母希望的所有事情,然后可以住到父母身边。可是这个感受缺偏偏都被忽视了。就像玛丽琳一样,他觉得自己的安排就是对莉迪亚最好的。从心里我其实是赞同莉迪亚的,因为我们都经历了莉迪亚死亡的这个时期,可是莉迪亚比我们都勇敢,他选择死亡,我们选择苟延馋喘。长大后的我反思,为什么我们跳不出这个怪圈。就像莉迪亚死前想的,我游到岸边我就开始重新生活,跳出父母的掌控,可是我们都知道这是莉迪亚自我安慰罢了,其实他就是选择了死亡,因为选择跳出的勇气要大于死亡。我基本认为没有人能够跳出这个怪圈,因为等你跳出后你会发现原来你只是来到了另一个怪圈,这个圈只是更加的隐蔽罢了。这个是人性的弱点。
等我长大的时候我结婚生子,我又在母亲玛丽琳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并不是说把自己的期望加注在孩子身上。当然我也希望这是个警告,对我的孩子我不会犯这个错误。作为一个全职妈妈,我也跟玛丽琳一样时常在恍惚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会在繁重的家务活后,在被孩子折磨的情绪低落时想,为什么以前读书不好好读,为什么放弃了职业当了家庭主妇。尤其是在中国,家庭主妇意味着没有任何经济保障,被人另眼相看,甚至连这个国家应给与的社会保障都没有。我有时候也会想跟玛丽琳一样一走了之。但其实自己离不开,孩子丈夫父母,就像是一根跟铁链,深深的束缚着我们。也因为这个我也深深的唾弃着玛丽琳,因为他放弃了母亲的职责,他其实是在操控另一个人生。他把自己的压力转接到了自己心爱的女儿莉迪亚的身上,因为他最像自己,也最好操控。为此他忽略了自己的大儿子,也看不见了自己的小女儿。他把自己的女儿送到了悬崖边,却还在洋洋自得。多么的可悲,他的痛苦其实是他自己的造成的,甚至他还让他的儿子和小女儿也如此的不幸。
这本书里的所有人,没有一个是幸福的。李、玛丽琳、內斯、莉迪亚还有汉娜。在看的时候,我对这本书里的所有人都有不同的感受,有恨但也觉得同情。除了汉娜,她就是这个家庭里的天使。她的出生是个意外,她的到来可以说不被希望的,或者说是不被他的母亲希望。而看似很开心她的降生的父亲其实也是因为开心汉娜让他离家出走的妻子回归了家庭。这样一个不受欢迎的小家伙在这个家庭里不受欢迎的生活了十年。他为了讨好众人,尽量的掩藏自己。他对爱的敏感源于对爱的渴望。他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可是呢他却不得不隐藏自己,因为他知道父母并不关注他,最大的伤害也许就是忽视他吧。这个等爱的孩子让我想到了小王子里的狐狸。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他在家得到的唯一一个善意其实就是姐姐在死前扯下了带在他脖子上的项链吧。那是姐姐对他的一种保护。
我有时候在想我们的不幸都是谁造成的,就像书里的李一家,真的是种族歧视吗?这不过是个借口,就像莉迪亚说的,就算是两只眼长得不同的怪人也能夺得冠军获得大家的喜爱。造成不幸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大家自己给自己画了一个圈,走不出来吧了。你对这个世界的印象其实是你以为你对世界的印象吧了!各自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