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的订阅号:成长等于thearn(id:growth 1 plus 1)
让你接收不一样的干货(实用技能加深度思考)。
记得前段时间北京房价又突然疯涨,整个中国再次暗潮涌动,当时听人说了个段子:
【一个清华的毕业生去问禅师:“我买不起学区房怎么办?”禅师说:“清华的毕业生都买不起学区房,那你还要学区房干嘛?”】
这个段子听了之后,你是什么感觉?无奈?庆幸?还是同情?
其实这个段子偷换了概念,把一个不完全真实的事情变成了事实。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要找出一些反例是很容易的。
一、你可以进去前1/4吗?
每次一谈到房价,总会让年轻人不由自主焦虑起来。看一眼房价(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地),再看一眼自己的工资卡。拼命攒了几年的钱,加上父母半辈子的积蓄,好不容易凑够了首付,可将来恐怕养孩子也是一个大问题啊。
之前听到过一个1/4的说法:一个城市会给它的贡献者的前1/4提供生存空间。换句话就是说:只要进入前1/4,应该就不用焦虑了,应该就能买得起房。
那么反问自己一下,你进入前1/4了吗?再次看一眼自己的工资单,默默地叹了口气,又开始焦虑起来。
先别急着叹气,你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长期性。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未来,这样才有资格拥有未来。
很多人喜欢拿长跑比喻生活,这是很有道理的。
人生是一个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比赛,我们其实大部分时间不需要一直关注“赢”,只要自己不输就行了。因为比赛进行到一半,就会有很多对手选择弃权,失去比赛资格,那么最后能剩下了不就是赢家了吗?
以同样的眼光看房价,到底进入前1/4难不难?
年轻人一开始是难的,但如果眼光放长远些呢?
大部分人长跑过程中都缺乏耐心,而且跑步姿势非常难看(生活方式不对),这样他们会跑得非常累,从而选择退出比赛。
那么这就给那些坚持的有耐心的跑步姿势正确的人腾出了位置。这个时候再问难不难,其实是不难的。不要忽视了自己的上升空间。
二、怎样才是正确的跑步姿势
很多年轻人一想到房价,接着的念头就是想到自己的工资单(你已经看了三次了,别再看了)。然后决定“攒钱”,想着我攒几年应该就能买得起房了。
中国不愧是一个储蓄大国,这样的想法在很多有志青年(特别是他们的父母)的心中貌似不少吧。
这当然不是说攒钱不好,只是攒钱是不能生钱的,攒钱的行为最终是跑不赢通货膨胀的,只有有效的使用钱,才能生更多的钱。
有句话说的好:如果赚钱是为了花钱,那最终还是没钱,应该花钱是为了赚钱。这句话大家可以好好揣摩一下。
当然,不仅是钱,很多资源都是这样。我们要有效的利用资源,而不是积攒资源。
就比如说学习,很多人从小就嚷着我要上大学,上了大学又嚷着我要读研究生,读了研究生就变成了我要读博。
但问他们为什么要上大学,为什么要读研究生,甚至读博,目的是什么?他们一部分人会说因为大家都读所以我也读。也有一部分会说我也没想清楚。还有人会说这样毕业出去工资会高一些,那再问一句直接出去工作几年后工资不一样也高了?于是他们心里也困惑着。
其实说真的,他们真的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
其实我选择读博的时候,也是这样,没想清楚,但现在,我很庆幸我选择了读博。不是因为毕业工资高了,也不是因为我要做一名科研人员之类的不靠谱理由,而是因为这给了我一短长时间的成长期。
所以关键在成长期,不是非得让你读博,平时工作也是可以腾出时间投资自己的,只不过在学校时间比较自由自主罢了。
在这段成长期内,我可以提高自己的智识水平,批判思维,技能培养,或者说我更有机会,也有更多的时间打造自己的多维度竞争力。我们要有效的利用资源,而不单只是积攒资源。
关于我为什么推荐读博的话题,我在知乎上有回答。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搜看,看我关于读博除了科研还能对人生带来什么影响的回答,至于找不找得到就看你们的造化了。毕竟信息搜索,信息识别和信息筛选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能力之一。
三、买房还是买约束
最后我们再回到上面这个段子,作为一名顶级高校的毕业生,给孩子的难道只是一个学区房吗?不应该是其他什么东西吗?
都说父母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身为接受了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资源的学子,获得的应该不只是课程那么简单,也不应该那么简单。
如果这些人从学校出去,获得一份还不错的工作,然后千方百计给孩子找个学区房,接着让下一代读个好学校,最后让这些孩子继续走上重复考试升学的老路。
我想这不仅是这个毕业生的悲哀了,还是整个教育行业的悲哀了。
社会是在进步的,今天普通学校的师资水平和硬件设施比20年前的重点学校都要好很多。既然我们这一代人普遍接受了上一代所接受不到的资源,那么我们有什么道理继续使用原来的方法,走原来的老路呢?
难道要让我们下一代继续浑浑噩噩的读大学,读研究生,甚至最后普遍博士?等到问他们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你们要这么选择的时候,回答的都是不清楚和不知道吗?
想到这里,我不禁毛骨悚然……
你觉得一个东西难或者你不会,仅仅是因为你没做过或者没有看别人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