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亏得这位小同事是90后,有这等年轻人的视角,从书展上带回了一本在我眼里奇奇怪怪的书,让我开了眼。书名是《肥肉》价格56元。
每年的书展都会评出“最美图书”,还会为获奖的图书装帧设计师颁奖。装帧设计在图书出版中具有越来越重的分量。《肥肉》这本书先不论其内容,从装帧设计看没少下功夫,也可说是别出心裁,别出花样。让人觉得,现在的做书人真是不容易,在书的内容之外,还要花这么大的心思来做形式,过去一本书仅是纸张的简单叠加,现在恨不能赋它以工艺品的外貌。
《肥肉》这本书,整个设计成“肥肉”样子,至少想让你体味到它仿佛是一块肥嘟嘟的肉。厚厚一本书,封面封底是红少白多的肥猪肉纹理,好像是真的采用了一块肥肉放大的照片做成的(放得很大很大的那种)。这种红白纹理一直延续到每一张书页,每一页纸的的最边上,都印刷了窄窄的肉色边框,书合起来后,从它三个侧面看,也都映出了红红白白的条纹,因此,整本书就可以看作是一方立体的肥肉。
这本书的策划、主编都是朱赢椿,装帧设计也有他的名字。我孤陋寡闻,不太了解这位集策划、主编、装帧于一身的《肥肉》制造者的情况,但他能约来一百多位撰稿人不简单,想必颇有号召力,或鼓动力,也是一介能人。这些撰稿人都是有身份的中外文化人,我所认得名字的就有苏童、池莉、林达、黄蓓佳、虹影、陈丹燕、叶兆言、叶倾城、刘晓庆、杨澜、海岩、朗昆、冯唐、麦家等。这是命题作文,要写的又是俗得不能再俗的口中之物,要编成一本书会有意思吗?毕竟是文化人,毕竟肥肉俗到让只要是非素食者或非回族谁都脱不了干系,以此命题,总能说出写出点东西来,所以每篇文章落笔不尽相同,倒也不乏有声有色。一口咬下去的肥肉都是满口流油,有的让作者回顾念想不已,有的又让作者产生恶心感。
如果作者们真的仅仅就肥肉写肥肉,整本书怕是真的要腻死了。主编看准了文化人都是能借题发挥的熟手,所以给出的是一块肥肉,收获的是平民百姓从贫穷和物质匮乏年代走来不一样的个人故事。有心的读者倒也可以从故事里看出点那个饿死过大批人时代社会的端倪。文章也有借肥肉说古论今的,其中牵涉到中国人的养猪、屠宰、烹饪等历史。但翻阅下来,我感觉文章的总体质量不很高,审美层次显浅薄,知识性和娱乐性也都差强人意,甚至有完全的敷衍了事之篇仍被收人其中的,只因为作者很有名。
如此一来,我对策划、主编煞费苦心的装帧设计也就很不以为然了。这本书除了外表包装成肥肉的意味,书中也配有大量肥肉以及与肉与猪有关的绘画、照片,图文并茂,很有设计感,如果不看内容,随手翻过去,也会以为是一本很艺术的书。除此之外,不知算是幽默还是戏谑,书中扉页,印着一整页过去年代百姓购买猪肉的仿真肉票,试图打造出一种历史感。书页中还夹带着实质是本书广告的似真是假的猪肉供应票,书脊有猪肉检验合格的仿真印章,封底印着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签,将本书标榜为“一级带皮五花肉”,还标上了包装日期和净含量。一副要将“肥肉”书质化进行到底的样子。
也许会有人将这本形式强于内容的书拿来装点自己的书橱。这种书真的有市场吗?以后这种样子的书会增多吗?难以预料。但愿我的文字不会成为它的广告,不过,这也很难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