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霄遁。
众所周知,毛泽东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认识到,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依赖民主共和、改良运动、示威游行等,都是空中楼阁,是不切实际的。他意识到,只有“激烈的民主革命”,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才是改造中国的必由之路。
由此,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拉开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武装革命序幕;同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发动了“秋收起义”,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历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从而诞生了我党的第一支工农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大大刺激了国民党反动派。为破坏革命根据地、“剿灭”红军,湘赣两省敌军受命于蒋介石,频繁进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保卫井冈山。这首《西江月·井冈山》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下创作的。
1928年7月,湘赣敌军向井冈山发动“会剿”。为打破敌人“会剿”,在敌前锋逼近永新时,毛泽东率31团在永新附近将敌围困在永新县城30里内达25天之久,而朱德、陈毅则率领红军主力28、29团向敌占区茶陵、酃县进攻,迫使来犯之敌慌忙回援茶陵,因而击破了敌人的首次“会剿”。
但正当此时,28、29团向湘南冒进,结果在郴州先胜后败,红29团几乎全军覆没,剩余部队同28团一起向桂东转移。毛泽东得知消息后,亲自率31团前往桂东迎还红军主力,这时留守井冈山的仅剩31团的一营,敌人正是乘此机会纠集4个团向黄洋界哨口进攻。
黄洋界,距当年红军总部机关的茨坪约25华里,是宁冈、永新、酃县进入井冈山腹地的必经通道。当年红军在井冈山设有五大哨口,分别控制了井冈山的五条道路,其中黄洋界哨口最关键。敌我力量虽如此悬殊,但井冈军民凭险抵抗,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1928年9月5日前后,指挥黄洋界保卫战的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同志,在战斗结束之后,即率部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并接受打遂川的战斗任务。在遂川大汾,当朱云卿把黄洋界保卫战的情况向毛泽东汇报后,毛泽东有了感触,欣然命笔写出了《西江月·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