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生活中的小确幸:
今天在网上有人说:中国人对什么事都是模糊的,如差不多、适量、少量、大概、适当等用词,我想想了,还真是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包括我们好多教材都这样,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生产高端水平就上不去,这让我想起了吴军老师的一篇写德国人的国民性的文章“生活是具体的”,不过我又想了下,貌似这个事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什么都具体的话,生活就变得很数字化了,了无生趣,我们中国人虽然对其把控不准,不过正是由于这样在一些定性的事项上,比较超前,我在想啊,有时候一个事情的好与坏,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的,怪不得我们中国人老是喜欢说:唉,这个事很难讲,我想之所以难讲,是决定这个事的变量太多,他也没有把握说清楚吧,嘿嘿……
二、我的得到收获:
学习罗胖的《逻辑思维》第341期/术语的用处
通过学习应获得以下收获:
1、发明术语的目的是什么?
2、术语的本质是什么?
3、术语的作用?
4、如果想进入一个学科应该先学习什么?
5、为什么说读书有两个步骤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说这句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1、答:术语并不是故意制造人们沟通是的困难,恰恰相反,术语是为了提高内行之间沟通的效率。
2、术语,是语言的浓缩。我们对事物的把握。
3、(1)术语能在短时间内传递明确而丰富的信息,减少沟通成本。
(2)很多条术语构成术语系统,组成了一个学科的基本规范、逻辑和共误
(3)术语是塑造我们的大脑工具(如机会成本:指你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4、一个人如果想要进入某个学科,就要先学习相关的术语系统(想到了李笑来老师的专栏,他就是不断的打磨常见的概念,帮我们像电脑一样升级自己的系统)。
5、读厚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搜集信息,但是真正要把这些信息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还要把书读薄即进行概念的抽象。最后把大量知识简化为几个概念或者术语。(通过我想到了一个逆方法学习专业课,概念是抽象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把概念具体化来记忆这个概念,从而掌握这个概念呢?即学习一个概念后,用自己的大白话讲给别人听,从而来加深这个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呢,你怎么看?)。
三、关于我的一些体会:
通过这个文章让我我明白了,原来我们学习就是在不停的理解、记忆、加深对概念把控,从而达到把一个具体化的事物,给抽象化的过程,或者是把一个抽象化的概念,运用成一个具体的程序,很有趣,这让我想到了,程序员码程序的时候,不就是把一些数学抽象的模型通过编程把它变成一个个具体的程序过程吗?还有就是讲师为什么不上台就讲重点,而是通过精讲班再能过习题班来提炼重点,因为如果不把底层逻辑的概念给解释清楚的话,你压根就不能理解重点,当然也就只能强行机械记忆了,当然就会学习不牢固,一学就忘,一用都不会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