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住院不几天,婆婆也要求住院。婆婆心脏不好,平时睡觉都需要公公不时查看一下,推她翻个身。公公不在家,婆婆马上显得心神不宁,说自己哪儿都不舒服。
应婆婆坚决要求住院几天之后,医生把我们家属叫去,说:“你母亲不需要住院,要看就去查查是不是焦虑症。”
婆婆回家后忿忿不平,拉住我们不停地说医生不负责。一件事,她会联想到很多很多。平时有公公和她拌拌嘴也是好的,可现在,我们都上班去了,只有她独守空房。
我突然意识到该做些准备了
我查看资料,才知道抑郁症、阿茨海默症、癌症是老人三大常见病症。而被心理学家称为老年抑郁的病症,往往隐藏在老人身体的其他不适之中,有时很难辨别诊断。据台湾的一项调查显示:72%的老人有老年抑郁症状,表现之一就是总是抱怨身体不好。
在老年抑郁的症状中,睡眠障碍所占比例最高。我这才想起来婆婆很久以来都是靠吃安定才能入睡。其他症状,如易疲劳、情绪低落、胃口改变等,虽然我也有所查觉,但因不住在一起,每次回去探望都尽量陪婆婆说话,她看到我们也情绪一振,所以就没当回事儿。
我也想起来,身边的两对夫妻,一对刚刚送走患阿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的母亲,那段时间母亲渐渐忘记所有人和事,但每逢儿子出现,她都显得很开心;另一对夫妻照顾患帕金森的父亲几年,夜间倒班没睡过一个整觉,父亲走了他们俩也接连患病。
所以,我意识到一件事:若子女尽早了解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做预备,我想真到了那个时候会比较从容,至少自己的情绪不会崩溃。
要了解些什么
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我们的父母和我们,都要接连面对养老的问题。要知道,现代人寿命长了,却不代表老年的生活品质越来越好。许多老人不怕死,却怕老。
为啥呢?生活自理的时候还好说,如果不能动了,需要有人给做一日三餐,需要有人给打针端药,需要专业的全时间的护理,而子女又都在忙工作、忙家庭,那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所以从做儿女的角度,一定要做准备,怎样安排、怎样计划,“有备无患”,到时候不会措手不及。照顾一个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会在体力、金钱、时间上带来相当大的负担,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你如何让自己的情绪和身体保持好的状态,以致能够胜任照顾父母的责任。
很多时候,预防胜于治疗,及早地照顾父母还有自己身心的健康,就可以减少晚年巨大的压力。以阿兹海默症为例,实验结果证实:喝苹果汁可增加记忆和学习速度,多喝各种果汁可降低76%得阿茨海默症的可能性。另外也要多运动、多参加社交活动、多尝试新事物、专心阅读,还有保持良知(诚实善良、身心愉快),都可使患阿兹海默症的概率减半。
从老人的角度呢,也要预备怎样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让晚年生活的每一天充实、快乐。
从三个方面做预备
身体上的预备,要为老人预备安舒的养老环境,以适应老人行动越来越不便的需要。
如果在家安养,要具备一些条件,比如:充足可提供支持的社会资源、住家附近的完备的医疗体系、居家安全评估(给使用助行器或轮椅的老人的无障碍居住空间、浴室的安全设备等)。
不是每个家庭都适合居家安养,这要根据家庭结构、经济能力、健康状况和出行能力来定。最好开家庭会议达成共识,尊重老人的意见,选择最佳方式,让老人有尊严地度过晚年。
我的一个朋友的奶奶,90高龄,完全不能自理,儿女也都年长,难以很好照顾,但谁都不敢提送老人去养老院,勉强轮流照顾。有一天,我朋友去轮到的那家探望老人,发现老人的房间臭不可闻,当即下决心召集全家会议,并提出建议送老人去一个有教会背景的养老院。后来,老人在养老院得到很专业的照顾,十分满意。
心理上的预备,就算你送父母去了养老院,也不能把他放在那里就不管了。你要积极配合院方,给父母最好的照顾。
有调查显示,在养老院的老人,如果家属常来看望,并常跟护士、医生沟通,这样老人的生活品质比没人管的好10倍。因为养老院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老人在那里面受忽视或虐待的例子也不少。如果你没条件居家养老,就要选择好养老院,找到了合适的养老院,也要常常去关心老人,让老人的心得到安慰。
灵魂上的需求。我们的父母年龄大了,他们更接近生死的问题,有的人悲观、有的人乐观。有智慧的老人真是家中的一宝。我们要顾及老人对精神层面的需求,给他们提供条件不断学习。不要只是希望他们不要给我们添麻烦。
我们要有意识地替父母安排机会学习、交流,让他们能多接触新鲜事物、和其他长辈聚聚、开车带他们去参加有益的活动,这些对于老人都很重要,能给他们乏味的生活带来很多快乐和美好的回忆。
作者介绍:常青,作家、家庭顾问,《根基常青树》公号主编,著有《做父母享受慢的艺术》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