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旅行】诗意的两难

作家、作品及读者在文学活动中呈现出困惑的未知状态,即两难。优秀的作品多蕴含着深刻的两难结构。如何认识两难的本性,如何把握两难的诗意,是语文教师研读教材和课堂教学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两难的层次性。

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作品本身蕴含的两难从气度上讲有大小之别,二是作为作品最终完成者的读者对这种两难的接受水平有高低之分。两难的层次性源生着艺术的绵绵魁力,这在课本中体现得比较充分。《孔雀东南飞》就是一例。刘兰芝因不堪驱使而意决自体之前,她难道就没想到严重后果?事实上她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暂还家”,与焦仲卿就是永别。“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何其伤感!“否极泰来”,可嫁郎君,兄长相逼,然而爱誓在先,兰芝何尝不两难啊?再说仲卿,他身处妻母之间,一是爱情,一是孝道,自是忧愁煎迫。惊悉爱妻要出嫁,他一是怀揣坚贞的爱情,一是面对爱妻的“变节”,他就在两难之中作出抉择——“独向黄泉”的。在他自缢之前,他还是两难的:年迈老母今后怎样生活?可活着,又怎能和兰芝在一起呢?就是焦母,事实上,也试图在自己的意愿和儿子幸福生活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内心也是两难的。然而,在这些浅层两难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更大的两难,那就是忠贞的爱情与封建家长制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我们甚至可以推开讲,——个人的忠贞爱情和整个社会文明是一种什么关系?因两难而形成悲剧,因悲剧,读者才会被强烈地震撼着。然而,不同的读者对文中两难的发见和品嚼也是有层次的,正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半透明结构”,你可以一层层地剥,有些人只触及表层,而有的则可深入内核。

二、两难的思考性。

黑格尔讲,思考就是快感。当读者进入两难境界时,就会获得一种大快感。这也正是优秀文学作品深厚底蕴之源。然而,因两难是矛盾双方形成的一种互不妥协的均势,因此,思考是永久的,思考的结果是永远没有答案的。这种思考不仅存在于阅读过程中,还延留于阅读之后。余秋雨散文《道士塔》中,当“我”把满载敦煌文献的车队拦下来时,能怎么办呢?运到京城?不行,“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歇脚又得留下几捆“,就是到了,其命运同样多舛。那运回敦煌?显然也不行,愚昧无知的王道士们根本不知保护。那就运到大英博物馆吧,人家会保存得很好,再说,这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可更不行。我们中华民族的怎能容忍别人拿走?怎么办?“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作者两难中挣扎着,我们读者又何尝不是呢?——换成我们,又能做什么呢?两难,难以冰释。

    三、两难的情感性。只有深深触及读者心灵,并与之形成强烈冲撞,作品中僵硬的两难才会最终焕发起来,才会最终使读者处于两难的境地。文学作品中的两难,不能是单纯的理性的思考,而必须是苦恼的思考,痛苦的思考,也就是说,要带有真炽的情感。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是借妪之口来侧写自己的母亲的。十七岁时的归有光提起笔,忆及家境败落,亲睹亲人离去,他怎能不黯然销魂涕流满面呢?尤其是在他八岁那年,母亲就去世了,而今,在归有光的脑海中,母亲的模样甚至是模糊的,太多的往事也都是模糊的了。写自己的母亲,却无从写起,这是怎样一种切肤的愧疚啊。文中写母亲是借“妪”之口叙说,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归有光多么希望能唤醒自己脑海中所有关于母亲的记忆,哪怕一丝一点也行啊。他多么希望母亲就在身边,能够抚摸他疼爱他呀。他多么希望母亲就在身边,能亲切地再叫她一声“娘”啊。此时提笔的归有光,他怎么能压抑得了那种强烈而迫切的感情呢?于是,当他行文写到姊“呱呱而泣”时,想到母亲“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时,他已经把“妪”推到一边,把什么章法事理都统统抛至云霄外,那种感情如决堤之口不可遏抑,如惊涛拍岸震天动地,终于,在心底深深切切地叫了一声——“娘”!至情的呼唤,浓缩了他十年来一直压在心头所有的渴望,足以使令风云为之变色了。随着一声抽泣,一滴眼泪打在稿纸上,恰落在不经意间写就的那个“娘”字上。那朴素的文字,因为一种两难而熊熊燃烧!

四、两难的典型性。

伟大的作品必是永恒的,是可以跨越时空时读时新的,就因为这些作品埋藏着关于人性和文明问题痛苦的两难,这种两难因其具备非凡的代表性,才会使读者自然地沉溺于两难之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作为个体的人,不过是一片树叶而已,面对着滚滚而来的长江,在整个宏大的历史急流中,其价值和追求又算得了什么呢?那些“千古风流人物”不是也被东去的大江“淘尽”了吗?何况我们又不是什么英雄呢?我们于是就隐入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苦困境。然而,我们还是有理想和抱负的呀,还是要融入这“滚滚长江”和“悠悠天地”中啊。然而——。我们于是就成为一个徘徊者了,不停地徘徊着。徘徊中,我们同样是“一尊还酹江月”“独怆然而涕下”。这些诗句之所以千古传诵,就在于它们共同提出了人生的一个基本命题——个体与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而这个问题必将被延绵不尽地叩问下去。具有非凡典型性的两难,是读者永远解不开的心头之谜。

五、两难的延续性。

具有两难结构的文学作品,必源于作家情感结构、精神结构上的两难,而这种两难又隐于作品形式和内容之后,传递给一个个不同的读者,从而,它也就不断地被赋予着种种新的释义。新的释义,使这种两难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从而更令人两难。这正是永恒的重要原因。没有理想与现实巨大落差筑成的强大两难的砥砺,文学的天空将会黯淡太多的颗璨然之星,如发出彻骨惊叹和大胆预言的屈原,如“把酒问青天”的李白,如座中泣下最多的司马青衫,“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朱自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他们用理想的盾牌,阻抗着各种阴谋陷害,用真善美的人性之堤,阻挡着丑恶的洪流,他们思考的天空中镂刻着深深的“两难”,同时,他们又用深邃的眼光投注到更大的未知之中。不然,那个我们熟知的“大江东去”的苏轼,那个“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轼,怎么就能低吟出哀婉断肠之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呢?他们的两难恰恰成就了他们的辉煌。他们把心灵的两难物化为作品,也同时把两难推给了读者,从而,也就成就了读者的阅读满足,满足于无尽的苦恼、踌躇和无助的阅读体验之中,恰如恩格斯说——“幸福的战栗”着,这种战栗的涟漪一直延伸到茫无边际的未来。

两难,诗意地栖息于优秀文学作品和内心世界之中,让我们置身于两难的十字路口,在茫茫迢迢的心灵征程中艰辛跋涉,放飞两难的诗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3,812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626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144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52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25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35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61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50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13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01评论 2 30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277评论 1 32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59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28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68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43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07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15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