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看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当看到从魏国来的范睢时,使我联想到了几个人,如:曾在秦国为相的商鞅(卫人,曾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张仪(战国史载,魏人,不能被楚用,受苏秦的资助入秦)、范雎(魏人,被魏相魏齐摧残后入秦)。
这三个对秦国影响特别大的人物,为什么都是从魏国来的呢?在魏惠王执政的五十一年间,因对吴起的变相排挤,对商鞅的视而不见,对张仪的公然蔑视,对孙膑的残酷迫害,对乐毅等人的放任出走,导致商鞅(卫人,魏国小吏)、孙膑(齐人,曾入魏任职)、乐毅(魏人,乐羊之后)、张仪(魏人)他们离开了魏国。自他及之后的五代魏王们,在人才的任用问题上,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差,只愿聘请在外国已经出名(重虚名不务实)的人,不再从本国的布衣士子中提拔任用,更将本国的王室大才弃之不用,终于将魏国的重量级人才撵得干干净净。战国最后的牛人们,如:信陵君酒色自毁,范睢、尉缭子们也离开祖国去外国谋求发展。所以孟子称梁惠王(也就是魏惠王)无人君之相。
当一个国家,让自己的学子们对它不愿感恩时,这个国家就已经病入膏肓了;
当一个国家,留不住它的精英人才群体时,这个国家就已经开始衰退了;
当一个国家对人才问题视而不见之时,这个国家就已经衰落了;
当一个国家的外流人才对这个国家敌视之时,这个国家就快要灭亡了!
在这些离开的人中,有些人不仅仅是离开了去外国谋职发展,更是带着仇恨离开的。后来,在他们回来时,不是观光探亲报恩,而是带着外人来狠狠地教训了一通原是自己的祖国。在那个历史时期,往往是失去一个人才而灭亡了一个国家。历史的经验表明,在人才问题上只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才是自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