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有言道: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语言可说是 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如果我们能善用语言,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净化语言,让我们从“非暴力沟通”做起。
“非暴力”不仅仅是反对暴力战争,还有隐蔽的暴力。 涉及到语言时,里面有太多太多暴力的成分。人与人之间的暴力往往从此开始。
这本《非暴力沟通》,就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解决方法。
一、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不是让我们变得听话或者顺从,而是意味着让爱、倾听、理解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多一丝成熟冷静,少一些急躁冲动。
但是,很多人有着“贴标签”的习惯。遇到一件事情,或者看到一个人,我们可能只观察到一些表面信息,但是第一反应就是给这件事或这个人贴上标签。这是一种最方便,最简洁的方式,但同时也是对事情,对他人最不负责任的一种方式。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
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 当然,非暴力沟通不只是沟通方式,它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
二、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描述事实(观察)→表达感受→表达需要(产生感受的内因)→提出请求。
1、描述事实:观察所见,但不评价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就是“描述事实”。什么叫事实:字典的定义是“指事情的真实情况,包括事物、事件、事态,即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我们可以提取两个关键词“真实”和“客观”。我们沟通中存在的一部分问题,恰恰是先入为主,没有把观察到的事实说清楚,而是对此产生评价。大多数人与对方说话时,都会无意识地把自己对事情的评价说出来。
举个例子,在职场上,你发现下属没完成工作,很可能会说:“给了你这么多时间,你都完成不了这项工作”。这句话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如果沟通对象听到的是一个评判,内心会产生逆反心理,即使不说出来,心中早已满腔怒火。
评价,实际上也是贴标签的行为。人类天性喜欢为人贴标签,所以我们在沟通时应当避免马上就给对方贴标签。
具体沟通方式如下:
**,这项工作完成的截止时间是**,目前已经是…………,你还没有完成。加油!
此外,生活中上有些伤人的经典句式,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罗列了一部分。
常见伤人句式:你太……;你就应该……;你居然没做……;你是不是……你经常……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那么,如何区分观察和评价?马歇尔博士给我们,说明观察和评论的区别,总结出以下方式:
(1)对事实具体描述,最后有数据佐证:如果对方迟到,你不能说“你经常迟到”,正确描述事实是这样:我们约定好了9点见面,目前已经9点半了,你已经晚到半小时了。
(2)不说贬义的形容词。赞美会用到褒义的形容词,比如你很美,但沟通中尽量避免说出你不负责任之类的话。
(3)不猜测观察到的行为。比如你看到下属上班睡觉,不要说你是不是想偷懒,
(4)持有中立态度,不秀所谓的优越感。比如说你这样做方案是不行的,可以这么说: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告诉我你当初是怎么想的吗?
2、表达感受:不要表达想法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感受。在说出自己的感受之前,我们先要学会区分“感受”和“想法”。要善于体会和表达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
这一部分内容,马歇尔给了一个万能金句模式:我感到……因为我……。
这个句式前半部分描述了感受,后半部分表达了需要,是非暴力沟通中最重要的句式之一。如果我们分不清哪些是感受,哪些是想法,不妨试一下这个句子。比如:对未能出席活动表示歉意。我们可以这么说:“这次活动我无法出席,我感到很遗憾,因为我很想见见那些老朋友”。这样的拒绝,大方得体,不卑不亢。
除了正面句式,我总结了下面一些生活和职场需要避免的表达句式,这些句式表明的是个人判断或者内心想法,也是我自己常犯的错误:
我觉得我/他/老板/家人……怎样;我觉得我被(误解了/当做小透明/被抛弃了)……
“觉得”这个词,表达的是看法而不是感受。
运用清晰信息和为别人保留面子的方法来。完整而清晰的信息描述措辞包括:不带情绪地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至少提出关于此行的两种可能的解释,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
比如说下属因为把事情做错了,心情很郁闷,你想了解背后的原因:“上次交给你的方案应该周一完成的,你在周二下午给到我(描述事实,不附加评论),我感到有点担心,因为我知道你工作很有效率,我不确定是不是分配给你的工作太多,还是说你家里有事情受到影响(对行为的两种解释,保留对方面子)。我希望能和你一同承担责任(表达需要),可以告诉我你最近又遇到什么困难吗?(提出请求)”。
3、说出需要:让沟通充满爱意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我们的沟通很少明确跟对方表示自己的需要。实际沟通中,如果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正确的内在需求,会让对方更加理解你。这一部分内容,跟第二要素紧密相连,可以说是对第二要素——表达感受的说明。
只是沟通中,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沟通中如果只照顾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有时会委屈了自己。
那么,哪些是内在需求呢?在这里,可以借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表达,比如说下面的例子:
(1)、生理需求
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求。如衣、食、住、行;
(2)、安全需求
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
(3)、社交需求
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
(4)、尊重需求
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5)、自我实现需求
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上一个要素已经提到万能句式:我感到……因为我……这种方式来表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可以看到,对自身或他人表达更高的需求时,我们内心的愉悦感会更强,毕竟现在的社会不再是刀耕火种的远古时期,人们更加注重高层次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4、提出请求:不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提出请求。我们提出请求时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1、清楚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而不是希望对方不做什么,更不是不清楚自己要什么。就像吃饭,你不能说自己不想吃饭,而要说我想吃面。举个简单的例子:你不能跟你的同事说:我不希望你下次什么都没整理,就把资料发给我。你应该这么说:“我希望下次,你能把资料整理后,然后发给我。”毕竟,“不希望对方做什么”不容易让对方明白,而且更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2、集体讨论时,说出你的请求。在集体讨论中发言时,我们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则,讨论可能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
3、请求反馈:我们的意思和对方理解的不一定一样(注意:并不是回答清楚就一定跟你理解一致,常见于领导布置任务,下属说知道了,一般来说50%都没有理解任务)。
4.提出请求,后面是需要获得反馈的,因为我们想知道:a、对方此时的反应;b、对方正在想什么;c、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关于请求和命令,区别在于:
如果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马上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或者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总结要避免出现的一些句式:
我不希望你怎么做;请不要隐瞒……实情;我想你经常做/少做……什么事情(比如你想对方每周看三本书,而不是说希望你经常看书)
5、倾听方式
用非暴力沟通的模板完成语言表达后,肯定需要对方的反馈,最后补充一部分内容——倾听。
(1)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里跟上面第二第三要素差不多,都可以直接套用沟通模板:你……,是因为你需要……。比如说,你不高兴,是因为你需要得到他人认可。
(2)给他人反馈,用疑问句式。比如说:你说的是这回事吗,你是不是想……
什么情况需要反馈呢?一种是自己对对方的话理解没有把握,要确认;另一种是对方需要你反馈。
(3)如果双方同意在作出答复事先准确地重述对方的观点,那么我们达成协议的时间将可以比平时缩短一半
倾听时,如果你的同事或朋友正在生气,请永远不要用下面句式:
“不过,你……”、“可是,……”“……但是”这类话,这些带有转折的话,哪怕前半部分你在安慰或者努力说服对方,人们听到转折词语,便会认为你前面说的只是铺垫,你根本没有尊重他们的建议。
哪些表达方式容易忽视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一,道德评判
用道德标准来评判别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者是邪恶的。这样的语言容易使我们陷于是非之中,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很可能会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 当然,即使最后别人接受批评,作出让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
第二,进行比较
很多负面情绪的源头,都是因为比较,因为无论我们做得怎么样,总会有某些人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们更好。例如当你实现了自己月薪过万的小目标时,这本应该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结果一打听发现身边一些同事的薪资都比你高,于是你又陷入了不满与焦虑之中。
第三,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这一短语,淡化个人责任。这样的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 例如当一个人抱怨“我不得不打扫屋子”时,其实实质上,屋子是他自己的,而打扫得好坏直接和他的生活质量挂钩。
第四,强人所难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我可以麻烦你一下吗?”如果你真的做不了,最好的回应是直接拒绝,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最后事情没办成,两边都很尴尬。
四、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然后直接反驳我们。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情况,例如当父母看到我们没有早起时,有时候会直接批评:“你怎么这么懒呢,还不起床!”如果我们昨天晚上因为任务而加班,很可能会直接顶撞他们:“我哪里懒了,我明明……” 当我们遇到事情,或者有情绪要上来的时候,先缓几秒钟,克制情绪不要直接评论,而是冷静观察。
在冷静观察时,我们才容易将事情最真实的一面弄清楚,而不至于和对方发生争吵。
记住:暴力通常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五、全面了解感受。
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一般有四种选择:
第一,认为自己犯了错误。(✘)
第二,指责对方。(✘)
第三,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第四,用心感受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前两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当然也是最常见的。
非暴力沟通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通常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不愉快归咎于对方。例如:“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这样的表达方式可能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例如:你昨晚没来我感到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因为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者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产生了我们的感受。别人会对我们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根源在于我们。
对于自己感受的认知,往往有两种常见的反应:
1.感受——自己的愿望没有被满足——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愿望——他人很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2.感受——他人的行为——把自己的不愉快归咎于对方,利用对方的愧疚心理——得到他人的回应。——利用别人的愧疚感做事是很卑鄙的,或者是说悲哀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情感的奴隶”:
我们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
第二个阶段是“面目可憎”:
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去迎合他人,会让我们觉得很憋屈,很恼怒,因而我们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是我们还心存疑虑,所以态度变的生硬。
第三个阶段是“生活的主人”:
我们开始认为帮助别人是一种自由的,快乐的行为。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者惭愧。我们对自己的愿望,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是我们不能对他人负责。
事实上,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对于女性而言,尤其如此。我们在社会规则的压抑下,变得胆怯,在表达自己的需要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具体的生活中,也会经常因为一些语音和最亲的人产生冲突,这样的事情发生时,吵架冷战,最后大家都很难受。读这本书,让人意识到了一些语言的破坏性,其实这也是一种思维。遇到事情先冷静,想明白自己和他人的需求,然后就可以抓问题的本质,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非常喜欢《非暴力沟通》书中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