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的困惑有两种,也来自两种起因,不是因为走出光明,就是因为走进光明所致。——《理想国》
01 傻子与天才
阿尔吉侬不是一个人。
阿尔吉侬是一只被用来进行智能改造的老鼠。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讲述了心智障碍的查理·高登因为他个性和善、学习态度积极而被选为改造智力的人体实验对象。
整书以查理自写进步报告的形式,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自述手术前后查理的内心活动。
改造手术前的他在一家面包店里工作,是店员们无聊时作弄嘲笑的对象,被店员们带出去玩,醉酒后却发现自己浑身是伤躺在街上。
但查理始终认为尽管“很多人都笑我。但他们是我的朋友我们都很快乐。”
不过想要变聪明依然是查理心中无比的渴望。因为查理认为“如果你便匆名你就会有很多朋友可以说话。你不会都是一个人感到孤丹。”
这是一个关于智力低下者变成高智商的天才后又重新变回智力低下者的故事。
随着主人公查理智商的高低变化,发生在查理身上的那些关于自身经历、心理变化、情绪和人性种种的一切,无不令人感慨唏嘘。
02 复杂的人性
在接受手术后,查理的理解能力渐渐提高,智商从原来的68跃升为185。但是,智力的提高并没有让查理变得想象中的那么轻松和幸福,反而带来了作为一个目睹一切的清醒者的痛苦。
不管变没变聪明,查理从来都是一个孤单的人,从未得到过作为一个人的真正的尊严。
在妹妹出生以前,母亲还是爱查理的。甚至不管他表现有多么不同,她都未曾有过放弃的念头,只要有治愈的希望,便不惜一切地让孩子接受治疗。
母亲无法接受残酷现实的执拗,情绪崩溃时对自己的打骂,一次次换医生治疗后被一点点蚕食的希望,父母间的无数次争吵……那时年幼的查理并不理解这一切,他拼命地学习,努力讨好每一个人,对人友善,但却依然无法变成母亲所期待的那种“聪明的孩子”。
直到妹妹的出生,一个为母亲所热烈期盼的聪明健康的孩子。查理始终无法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
他苦苦追寻,努力学习,上特殊学校,不过是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喜欢。
查理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被送走,但他依旧没有放弃变聪明的想法。他认真工作,对每一个人和善,还努力每周都去上特殊学校。
当自己终于变聪明时,母亲却已经患上老年痴呆。面对时而清醒时而痴呆的母亲,查理的愿望只是“你跟我说说话呀,跟我说些事情,就像我还是小孩的时候一样,我要的只是这些。”
他,依然只是一个渴望着母爱的孩子。
03 如果不曾见过太阳
发生在查理身上的悲剧,一切皆源于智商。
在他清醒理智之时,对人性开始产生了深深失望。但此时智力超常的他,又能如何指责这些平凡人呢?
在以前,查理顶多是被当做智力低下者被愚弄,但随着查理智商的渐渐提高甚至超出常人后,查理非但没有更多朋友,反而受排挤被面包店店员联合起来赶出面包店。
以前的恐惧和害怕,只是处于他人对自己的作弄和欺负的恐惧。“而从面包店被赶出来的恐惧却很茫然,是种我不了解的害怕。”
这是对复杂人性的害怕。
随着智商的提高,查理可以轻而易举地看懂知识高深的书籍,可以毫不费劲掌握好几种语言,看懂各种学术学说毫不费吹灰之力。以前被自己认为是智识巨人的教授,在查理现在的眼里,其实也不过是个平凡人罢了。
正如狄更生的诗所写的那样:“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
“外面已经变得寒冷但我仍然放花在阿尔吉侬的坟上。穆尼太太认为我放花在一只老鼠的坟上实在很笨但我告诉她阿尔吉侬是一只很特别的老鼠。”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阿尔吉侬的命运就是查理的未来写照,自始至终与查理命运息息相关的,是这只叫阿尔吉侬的老鼠。查理也不能永远地聪明下去,他时间有限了。
当沉睡已久的人忽然醒来,他又要怎么接受重新回到黑暗的世界里去呢?
04 知足常乐or无知常乐?
常言道:知足常乐。
但所谓的“知足常乐”,是真的知足还是无知呢?
想起张桂梅校长创办的华坪女高校训: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如果没有接受教育,给自己一个走出大山的机会,这些女孩,有很大一部分都将被永远地留在大山里。被当成减轻家庭负担的赚钱工具,被家里随便嫁掉只为给弟弟或哥哥凑钱上学娶媳妇的筹码。
是要清醒地认清现实还是一昧自我满足地生活着呢?
看着身边昔日同窗有许多早已嫁做人妇,朋友圈发的孩子照片洋溢着幸福的味道。不禁心里五味杂陈,究竟是尘世的幸福还是天上的星星更值得追寻呢?人的一生,究竟要如何度过,才能叫上不枉此生?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也献给查理。更献给每个在看清这个世界后,依然对它投以热忱怀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