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这本书放入书单已经很久了,但总是提不起勇气去读,怕自己道行不够钻不懂个中深意,现在想,为什么钻呢,既然是书自然需要人去读,其中的奥义再深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有个人的见解罢了,读书只为读,也就无所畏惧了。
虽讲说读,其实是听,从听书软件上传来悠悠钟声,主播的声音恬静,正符合书的主题。全书听完,才知道这本书很容易懂,对佛教和道教信徒来说是很好的入教指南,大约读完这本书会有很多人决定信佛或信道吧。书的作者是一位歪果仁,他在二十世纪时遍访中国名山,寻找大多数人眼中早已不复存在的隐士,将过程写成书,便是这本《空谷幽兰》了。
书中语言让人莫名感动,我扫地时听,竟然不知觉就哭了,哭的是自己的人生吗,还是哭隐士渐少,宗教式微呢?不知道,只知道向往山野生活的心更加跃动,仿佛眼前就是那青青钟南,皑皑太白了。
很久以前我就喜欢佛教,对道教倒没有多大的兴趣,因为电视剧里总是把那些穿着道袍住在道观里瘦骨嶙峋的老头子写成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假借修道之名贪慕钱财强霸妇女,心中便有了不好的印象,然而《空谷幽兰》中写说,“既然道无所不包,能够发生万物,那么就不能认为佛作为另外一种体系,不能从她的子宫中衍生出来”,有一种说法认为佛即是道教的老子,这种说法使得佛教传入中国后迅速被接纳,此外作者拜访的一位大师讲道,佛教徒和道教徒走的是同一条路,他们只是做着不同的梦而已,由此我想,修佛与修道也不过是方法不同,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无”,若是对某一件事物心存偏见,不管修什么都不得果。
生活不顺的时候,我就总想要找个寄托,便一心想修佛。这种用佛教缓解内心痛苦的想法无可厚非,且有一个专门的宗派为其提供法门,便是“净土宗”。“净土宗”容易入门,信徒们相信“阿弥陀佛”的力量,修习浅显的法门,用时短,效果好。然而若是想要成为真正的大师,就要修习“禅宗”。佛教中除了这两大宗派之外还有其他六种,它们各有特色,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任何一个宗派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无论是强调戒律的“律宗”,还是追求问而无问的“禅宗”,都是将你的本来面目指给你看,在我看来,这些宗派都是涅槃的路径,修行不在路径而在心。
书中所记载的二十世纪,旅游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人们对修行者的好奇促使他们走进深山、寺庙,不为求佛而为参观,寺庙成了动物园,人们付了钱进来,咧着大嘴哈哈,用满身物欲亵渎宗教。这里可悲的不是寺院里的和尚或道士,而是那些参观者,他们代表的是现代人类,其可悲之处不在于不信宗教,而在于心中没有信仰,两者不同——宗教可以是信仰但不等同于信仰。没有信仰的人便无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守住本心,于是浮躁、肤浅便成了现代人的通病,人们缺乏思考,很少向内看,昂着头前进,钱也许赚了一大把,心却还是空的。太多的欲念使人忘记自己,忘记原则。
对我来说,宗教信也可不信也可,我既做不到过午不食,也无法完全放弃肉食,也许我此生不会为了一个“无”字舍弃家人朋友还有现代生活,但我必须要做到心中有信仰。很多人跟我说:“我活的真特么拧巴,今天想做这个,明天想做那个,都坚持不了三天……”还有人说:“你说那些大神是怎么做到如此自律的?想想就觉得可怕,我怎么就是自律不起来呢?”巴拉巴拉诸如此类,仔细剖析自己的心,只望见一片漆黑。没有信仰的光,自律就只是无稽之谈,成功也只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很多自律人士谈到自己自律的法门,便不可避免地提到“目标”,“欲望”等等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信仰,它跟梦想很像,却比梦想坚韧。对于濒死的人来说,活着就是信仰,这信仰使他梗着一口气,不肯死去;对于《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来说,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便是信仰,信仰一次次破碎之后,他便放弃了自己;对于我来说,做自己喜欢的事便是信仰,为此我甘愿付出最大的努力……
信仰是空的,飘的,但绝不是虚的。
读这本书时我一直担心此书问世会让更多的人走进山谷,隐士或多或少会受到打扰,但读完后,我意识到那些隐士,即便是在嘈杂之中,也一样修道,因为他们心中有坚不可摧的信仰。而今的空谷里还有多少隐士,我们无从得知,但相信即使空谷不再空,幽兰依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