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校园走上了稳定的教师岗位,圈子相对而言很固定,三五年下来疏于思考,按部就班,终日为学生作业各种会议,班上琐事所累,其实不曾真正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过,尽管我知道反思很重要。周边环境较为安逸,感觉自己年纪轻轻就开始过上了一眼可以看到尽头的生活,偶尔受到冲击会有所思考,但是很快就被周围的环境同化了,所以碌碌无为。好在心中还想着要提升自己,有那么一丁点儿进取心。出国是我的梦想,自己出去求学从年龄和经济上看都不太现实了(其实还是困在思维定势了,我还是不够勇敢,不像我的好朋友工作几年毅然决然辞去稳定的公务员,去美国求学,成功获得奖学金,在此奉上我的膝盖),但是心中的出国梦从不曾泯灭,所以听说有出国进修的机会我丝毫没有犹豫,至少跟我在其他方面的优柔寡断相比,我做决定是很快的,偶尔也会嫌弃手续繁琐,也有经济等方面的顾虑,但最终顺利地来到了布莱顿大学。
来英国之前对布莱顿知之甚少,来了之后很快喜欢上了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当然也爱上了这所大学。目前上了一周的课,授课老师主要是Theresa和Nancy. Theresa负责教学法,前九周她上课,后期她要去中国,所以课程由Nancy上,Gary只给我们上了两节课,但却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
一堂课就足以定格永恒的Gary 老师
那是一堂瑞典语课,他亲身示范了如何教一门新的语言。整堂课他没有说一句英语,更别说汉语了,他全程只用了目的语:瑞典语。整堂课他以一个句型导入:我叫Gary,然后让每个同学模仿并操练这个句型:我叫..,你叫什么?然后是课堂活动,分组操练,练完后将组里的人换掉,然后让我们尽可能地去认识更多人操练这个句型。(这种操练方法,错位搭档可以用于于课堂)
之后他用图片引出了第三人称他和她,通过在场的男生女生称谓不同我们很快明白了。之后他教了我们瑞典语里26个字母怎么读,但他并没有带读,而是让我们尝试着读,然后找发音对的同学大声读,然后他再示范,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板书很有条理,他直接按发音因素将26个字母进行了分类,这样做极大地降低了后面字母发音的难度。
讲完字母之后他给每个学生发卡片,换上了瑞典语的名字,引出句型:怎样拼写你的名字?然后我们都按卡片上的名字进行操练,练习所学的所有句型,有总结的意味儿了。
全程我们只有语音输入,并不知道这些单词句子怎么书写,直到最后总结时才写在黑板上,这种方式类似于母语习得方式。(先听说再读写)
反思:为什么我自己的教学中要用全英文上一堂课觉得难于上青天呢?我到底是对自己没信心还是对我的学生没有信心呢?回去以后要尽可能地多用英语,多让学生操练,要注重听说。小组活动然后错位切换搭档,这样可以扩大练习范围,这方法可以应用到自己的课堂。Gary上课时用到了其他语言的迁移,比如英语,对我而言,德语也对我的学习起了正向迁移作用。比如你:du
上完第一节课后,我们基本都掌握了瑞典语里的这几个基本句型,第二节课他抛出13个问题让我们小组讨论
其实这些问题就是在引导我们去反思课堂,上完课后不去思考,不听学生的反馈意见我又怎么去进步呢?想想从教的这几年,简直就是在机械劳动,用在别人做的课件,自己备课不充分,又没有教学反思,难怪上不出好课来。
第二堂课他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回顾反思,然后引发对教学法的思考,在那堂课我们用的是inductive aproach即归纳法。同时回顾课堂效果,说出了很多教学中的至理名言:1. Students are the timetable who decide your teaching pace.2: don't be scared. Make your students feel secure and comfortable. The biggest enemy in language learning is confidence. 3. Students are the center of the class, so give them more time to speak and practice. Try to use the target lg as much as possible.(以学生为中心,多让学生来听说操练)
值得一提的是Gary的这堂课成为其他老师上课课堂讨论的素材,Theresa讲body lg时让我们回顾Gary上课时所用的gestures, eye contact等各种身体语言。
反思:在平时的教学里一般都是我自己讲得多,学生操练得少,听说课可以多给学生时间做活动,你没法教会携手,只能是学生自己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主动去学习。所以多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尽可能用归纳法students work out,少用演绎法teacher give ,我多半用的是演绎法,课堂缺乏练习。其实在这堂课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语我们都能听懂,有些辅助性语言(peripheral lg)听多了以后就慢慢懂了。一堂课上完了要反思课堂节奏,不能过快或过慢,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纠正错误时尽可能让他们觉得舒服。
优雅春风化雨型的Theresa 老师
她是一名极具亲和力的,很优雅的老师。我很喜欢她,她首先介绍了课程,然后熟悉我们这批ECP 的学生,她把我们分成了两组,一般下午会分组上课。国外老师真的是很尊重学生,因为她们第一步就是要记住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受到了重视。已经接触几个外教都很重视这一点,而且外教的记忆力超好很快就能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Theresa的方法是让全组学生围一个大圈,从她自己开始自我介绍名字,以及一句话来说自己的家乡或者其他信息,游戏的规则是后面的学生在介绍自己之前必须准确地说出前面每个人的名字,所以越靠后难度越大,最后一个就是Theresa老师自己,她得说出前面每个学生的名字,我们在说前面同学的名字时经常忘了,还有些名字发音不对,Theresa都耐心提示和纠正,最后准确无误地说出了每个人的名字,貌似还能对号入座。接下来她让我们随机打乱顺序(mingle),然后第一个同学任意指一个同学让其他人猜名字,通过这个游戏让同学彼此认识熟悉。(这种方式在初次接手一个新班时可以采用,但国内班额较大,应该先分组)
热身活动过后,Theresa进入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主题:living with a U.K. host family.
她先用图片介绍了英国的各种类型的房子,然后让我们小组讨论自己的寄宿家庭住的房子。(图片的使用的作用在Nancy的课堂上提到了:可以让课堂更直观形象,可以...)
之后就是学以致用的环节了:
Theresa讲的很实用,但也就是这两张图片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词汇量有多匮乏,英国家庭里的常用词汇我很多都不知道意思。而且有些词意思相近我根本无法辨别。basin:found in lavotory vs: sink found in kitchen. Cushion; a cloth bag with soft material usually found on a couch or a sofa. Rug is small blanket while carpet is the blanket on the floor. 看来得用英英词典啊,可我就是用不惯,但一定要去使用哦。
之后Theresa还让我们思考讨论为什么要当老师,以及老师的多种角色,teachers can play a variety of roles in class
Theresa还用Gary的瑞典语课做引子讲了身体语言上了几堂课发现,国外的老师都很重视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头脑风暴,一定先让学生思考后再去引出话题。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要使用,国内学习外语有些同学缺乏动力可能有一点就是用不到。而Gary的经历让我们知道国内的英语教育其实是有点荒唐了。国内很早就教授英语,学了多年之后在马路是,有老外Gary问路,却完全答不上来,根本不会用英语。
思维缜密不拘一格的Nancy老师
让我们组员引发思考其实是Nancy老师的课堂,Nancy主讲文化,初次印象觉得这个老师比较随意,不是那种中规中矩之人,看她一女老师坐桌上就可得知啦。
那天早上学生期末成绩出来了,我的心思还在他们的成绩上,上午的课没有听进去,有些不在状态,我们组的小伙伴们好像都有点兴趣索然。文化的范围很广,我甚至在想文化跟我们的教学有什么关系,功利主义的我太肤浅了。
Nancy先让我们讨论文化是什么?学习文化的目的是什么?(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然后从我们讨论的结果中归纳出文化的类别,未来九周会分专题介绍topics we will cover, 有些不能上课讲的专题就让我们做presentation。
之后她上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从交际法到反思法,她在这里提到的反思才真正让我意识到这个被我忽略的概念。之后她引出了the culture iceberg
然后让我们讨论了A, B,C三类文化。
接下来的课真的让我觉得大开眼界,也是我很感兴趣的一块儿,Nancy讲了不同类型的教具。她给每个组发了不同的东西让我们联想并以此设计课堂活动。看到这些教具我惊呆了,
因为我根本不认识我们组的那个教具,我真的脑子一片空白,六神无主,给大家看看这些教具吧,Nancy说得很对:
各组讨论好设计了活动后派代表分享,我们组愣是把这烫手山芋扔给了Levi.....他设计了一个guessing game,一步步给出线索。
Nancy的第二堂课真正让我们叹为观止,这堂课我们很多人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去反思课堂,先说说她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吧:
这堂课在下午,下午分组上课,一个班20人。她先通过游戏认识我们。她让我们每个人一句话自我介绍名字等关键信息。介绍完后堂随机点了一个人开始抛球,抛球的人得喊出接球人的名字,说对了名字就接力,说错了就重新抛球,这样连环下去,基本每个人都有接到球,一回合下来,Nancy基本认识了我们每个人,国外的老师在这方面真的做得很好,我自己那大课堂加上我这让人着急的记忆力,认识一般学生都得花大半个学期,还不一定能记全。
接下来她就进入主题了,她先让我们思考了我们课堂上可以怎样使用图片,使用图片有什么好处。然后用图片展示了课堂的话题是Soho.
Nancy先展示了四幅图,都是伦敦的景点,我们大部分人只认识耳熟能详的伦敦眼和大本钟。图片下面有三个问题,要我们小组讨论,尽可能地去调动我们以前的知识储备。
讨论完就是限时阅读了,她限时让我们读以上图片中出现的四个景点的介绍,时间到后她要求我们不看材料,小组分享你阅读到了信息,读的内容还记得多少,这就是提取阅读信息,考验记忆力的过程。读完后就对这些景点比较了解了。
这个环节很精彩。我觉得很好,可以应用到自己的课堂里。而且可以训练阅读理解能力。
接下来Nancy给我们看了一小段关于Soho的视频,视频中也出现了刚才提到的景点。看视频并非盲目看,而是给了6个问题,这一点我平时就没注意到,我会用视频却很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这里其实是一个听力训练了,我们要边听边做笔记,找问题的答案,一遍下来有些问题的答案还没听到,所以视频看了两遍,之后是小组讨论答案,相互合作补充信息,最后才是老师对答案,我们依然有疏漏,老师加以补充。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中心,都在积极参与课堂,老师是真正的引导者。需要提的是背景知识很重要,比如这视频里提及的名人有:Kark Marx, Percy Shelley, Mozart, Canaletto, Casanova,好几个我都完全不了解,所以根本听不出来,所以要多看书扩大知识面,补充百科知识。最后一个环节是讨论,因为老师知道我们周末会去伦敦旅游,这个话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了解这些信息对我们很有帮助,所以大家都很感兴趣,而且伦敦游时我确实想到了Nancy 老师的课,真的是学以致用。
反思:Nancy老师的这堂课很经典,她说她备了一整天的课,仔细想想这样环环相扣周密设计堪称天衣无缝的课程绝非短暂功夫,所以我绝对相信她备课花了很多心思,花了时间的。这是一堂很精彩的阅读课,不过是没有intensive reading, 没有常规地去分析结构,语言点,对我们而言这两环节是多余的,所以Nancy在设计课堂时充分备了学生,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她巧妙地引入了视频让我们了解了即将去参观的伦敦,而且视频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地训练了听力,整堂课下来堪称精妙。最后的讨论是一个发散的过程,我们得举一反三,了解一座城市你得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建筑,景点等等。
在布莱顿上了一周的课了,其实就是四天的课,还有两个下午是自主学习,这里的学习氛围很好,学校除了有图书馆还有舒适的开放式学习中心open learning center.可惜感觉自己还是没能静下心来看书,有点不知从何看起,浩如烟海的书不知该看哪一本。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水平真的很高,每堂课都很精彩,当然能否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就要看一个人的融会贯通能力啦,当然还有国内很多客观因素,现实情况的制约了。这些高水平的优秀老师有一些共性:第一,她们充分尊重学生,备课很到位,内容环环相扣,give the students what they want to learn.(做到了第一个S即subject) 。第二,她们的课堂结构都很清晰,便于学生了解,抓住重点(做到了第二个S即structure)。第三,他们有各自的风格,但是都很注重小组活动,注重合作学习,注重头脑风暴,他们不会直接把知识咀嚼烂了喂给学生(说得有点恶心了)而是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消化,一般用的是inductive的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中心(做到了第三个S即style)第四,他们都能很好地把握时间,我在布莱顿没到过上下课铃声,貌似没有铃声的,但老师能很好地把握时间,这备课能力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啊,一般内容讲完了真好是约定好的下课时间,或许这就是Gary所说的: students are the timer who decide if you should go faster or slower. (前三个S是以前在武汉momo老师评课讲的,想凑第四个S,却没想到,求帮忙啊,S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