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读书笔记


从阅读馆借到了这本书《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本书的封面特别简单,可以说没有任何设计感,看到封底那些熟悉的推荐人,读完了作者自序、朱自强和方卫平的序,又查阅的母题的意思,我感觉本书叫做三大母题确实不太恰当,主题可能更加合适。其次呢,这种主题的划分,我感觉比较朦胧。最后一点,看到本书的目录,就能知道作者进行了案例的分析。有观点有论证,逻辑性比较强。

绪论——一个分类原则的提出

作者首先概述了儿童文学分类的发展情况,然后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方法。先记录一下作者的分类方式:

爱的母题:是成人对儿童的眼光一种洋溢着爱意的眼光。

顽童的母题:则体现着儿童自己的眼光,一种对于自己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的无拘无束毫无固定框架可言的眼光,冲塞着一种童稚特有的奇异幻想与放纵感。

自然的母题:所体现的则是人类共同的目光,只是这目光对成人来说已渐趋麻木,儿童们却能最大量的拥有他们。

作者认为从事母题研究的目的

一是探寻各个母题下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同等的合法性;

二是探寻各个母题的独特的意义;

三是摸索不同母题的审美特征;

四是把握这些母题的过去与未来的发展。

思:这几点都很重要,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的理解一本童书的价值,也更能够了解如何将这种价值带给孩子。 尤其是第一点,对于一些看似传递不好的信息的作品,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去理解它的价值。

第一章 爱的母题(上)

第一节作者讲述了早期的儿童文学有慈母的心境,尽量让故事不那么的惨烈,但又表达了母亲对现实世界的关切。即使故事似乎与母爱无关,但也是母亲的视角,因为很多民间故事,母亲才是那个讲述者。

思1:可是,我怎么觉得有点牵强…这样的故事首先要考虑的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呀…

(读完后回过头来再思考这个问题,其实作者首先是有了自己的理论框架,然后再用这个框架来分析儿童文学的特点。)

母爱型作品的现代形态

1.这部分,作者对几个作品的分析很有深度,从作品的角度、社会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比如《老头子做事总是对的》,我感受到的是逗趣,憨憨的的老头被赋予了好运气,不过确实也没有感受到什么教育意义。

2.关于写作方式的变化,作者认为,相比于民间童话的完美结局和结构模式,现代化的儿童作品会掩盖自己的传统情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会开一些“恶意”的玩笑,比如《女巫》《随风而去的玛丽阿姨》。

思:这个我倒是觉得,这些不过都是时代的烙印呢?还有啊,那种完美结局、故事结构重复的故事,适合低幼儿童,这符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不是说高年级就不喜欢这样的作品,但是他们已经在追求理性更足或者想象力更丰富的内容了。

文学功能与审美图式

作者说,一部真正杰出的文学艺术作品,它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神秘的整体,而不是多少沾上了一些神秘的涂料。文学的功能首先是审美功能,其他功能都是由审美功能转化而来的。

作者概括了文学的10个功能在此记录如下:

1.创造欲的满足(每个人在阅读的时候,同时大脑也在跟随作者的思路一起创造)

2.形式嗜好的满足(对某种形式有偏爱)

3.激情的宣泄(情感的表达,我的理解有点像共鸣)

4.心灵的补偿(文学会以情感的方式补偿缺憾)

5.审视自我(这一点感触最深,我们有时候通过阅读了解到我们产生了同故事中的主人翁一样的情感,这个时候会感觉理解了自己)

6.体验环境(这个容易理解)

7.回味与叹息(追忆过去)

8.憧憬与渴望(忘记现实的痛苦)

9.从静观到超脱(沉浸其中)

10.撄人心而入世(撞击人心)

这一节阐述的是文学审美。看这一节,对文学功能中的创造欲有了一些理解。我们喜欢某一类型的小说,可不就是自己对这一方面有着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吗?

在分析审美时,将文学功能都纳入了审美的行列。如图所示。一开始,觉得有点不好理解,比如我不明白为什么感性的情感和理性的审视是审美的过程?不过倒是明白作者的意图,他将审美过程描述为一种循环,当然了,这种循环包含了上升。

我比较喜欢的一段描述是在审美是现实中的审美,人们会在情绪高涨后,还会理性把握自己的现状,但是会重新体察现实,会“迫使审美主体更完整的探视人生,不仅要关照人生的现状,而且要关照人从哪里来与人往哪里去的漫长全程。

还有最后,作者说审美只是审美,它只能催促和呼唤。但是这种声音既然出现了,人生也便有了希望。

是呀,文学的魅力就是如此,它并不能解决人生难题,但是会呼唤你去做出改变。

儿童文学审美

儿童艺术经验和人生经验欠缺,因此对于文学功能的最后两个特点撄人心和静观接受能力会低一些,尤其是幼儿阶段。

对于激情的宣泄和心灵的补偿,儿童跟成人类似,但更渴望温暖。

作为情感深化的审视自我和体验环境,幼儿还习惯于一种整体的思维,无法进行抽象的把握。少年有心灵的波动。

作为情感升华的回味叹息和憧憬渴望,也是跟人生阅历有关,他们还难以关照"人生"。

爱的母题(下)

第一节 母爱型与父爱型作品的比较

母爱型是一串温馨而快活的儿女,充满幻想和希望。

父爱型是一番感情深切的交谈蕴含着现实感与责任感。

(关于母爱和父爱的定义,这里边有男人和女人过于分明的区别,我不是很喜欢。但这种叫法还是比较符合现实的)

作者拿两篇文章来进行了说明,一篇是《一簇里男孩》(母爱型),另外一篇是《礼物》(父爱型)。

作者说遇到难题绕道走,正是母爱型童话的最基本的构思手法。而父爱型作品的最大特征是直面人生。

这两种作品其实会经常看到,读第1种的时候会让人感觉,生活是充满希望的,有趣的,而看第2种的时候,却能够发现生活有时候是残酷的,也会意识到生活本来就是如此,能给人更多的思考。

特地去查了一下美的哲学定义。很多人都有理论阐释,我比较认同黑格尔的观点。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体现。总体来说,关于美学和审美,都强调主观感受,认为美让人产生愉悦之感。现当代美学的研究范围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一种是认为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一种是认为美呢,也有一些客观的判断标准。通过这个定义来看呢,情感体验和理性的认知其实也都是一种审美。

第二节 审美中的现实性:小矮人、夏洛、女巫。

作者说审美中的现实性并非现实主义小说中才有,这种现实性是蕴含在艺术形象之类的,是由主体的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来共同完成的,是在生命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本篇文章分析了三篇小说。很喜欢作者的分析。在爱的母题之下,分析这样的现实性,感觉能对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三篇我只看过《夏洛的网》,对于作者的分析角度,也是之前没有想到过的,读过作者的分析深以为然。

第3节审美中的理性

这一节,讨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教育性和艺术性的关系问题。我以前在读《木偶奇遇记》的时候,也有一种感觉,就是想象力很丰富,但是说教意味太浓,让人读来不舒服。看来作者也是这样的观点。

在本节末,作者总结了三种理论:

一,儿童文学是教育的,艺术作为手段完全服务于教育目的。

二,艺术既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作为手段,它运载教育内容作为目的是旨在体本身也有审美的价值。

三艺术不是运载工具,而应是审美的整体,艺术创作离不开创作方法,离不开技巧和手段,但那是另一个层面的概念,艺术本身不是手段,艺术审美就是他根本的最高的目的。

可以看出来作者认同第3种理念,对于第2种评价,也还可以。

附:精灵妈妈与哈利波特

作者认为哈利·波特。有审美中的现实性和理性。这些都是建立在文学性的基础上的。

第4节 父爱型的审美特征与现代形态。

作者认为那份爱情的审美特征,一个是现实性与理性的特点,那另外就是会集中于审美情感的深化这一阶段。读者会在读完作品中后审视自我,体验环境,然后去有所发现,或者是说有所悟。其中还特别提到像木偶的奇遇记这本小说,则在有感情的奔涌,同时有理性的阐述,那么读者是被告诉道理的,而不是发现的,就会让人感觉不过如此。

另外呢,作者阐述了父爱型作品的理论发展过程,这里面有洛克,卢梭,杜威和皮亚杰。

洛克呢,其实把儿童当做了成人的一个预备阶段,而卢梭则在研究儿童的特点,会注意去发现儿童和尊重儿童;杜威将儿童放在了中心的位置,重点强调要以儿童为中心来组织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皮亚杰研究更加细致,他把儿童的成长阶段分为感觉运动阶段0~2岁,2~7岁是前运算阶段,7~11岁是具体运算阶段,11岁到成人是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还强调是否让受教育者去主动的发现现实是今天日益突出的当代教育学的主要问题。

作者也是认同要尊重儿童性、让儿童去学而不是被教的观点。

顽童的母题

第一节教育主义的困惑

这一节其实在讲顽童的母题的合法性呀。一方面呢,他体现的是儿童的眼光,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另一方面呢,这样顽童的眼光并不会教坏孩子。孩子内心深处的一种天性,是他喜欢机智的、喜欢成功的,不喜欢愚笨浅陋和上当受骗的,这其实是对现实人生的一种最初的心灵准备。

第二节林格伦意义与顽童母题的审美特征

林格伦的作品在成人看来有点过于离经叛道了,那些小主人公随心所欲甚至搞破坏。但是孩子们却特别喜欢。大人会从教育主义的观点出发来限制,我以前也会有这样的观点。通过作者的分析,我才发现,其实我们忽略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孩子向往自由,渴望冲破束缚。那些自由自在的故事让孩子们释放天性,让孩子们兴奋。

孩子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的积累还未达到一定程度,他们更急于 见他 们之所未见的事物或场景而不像见多识广的成人只需稍经点播就能启动他们想的机制。

至于是否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还没看到分析。

第三节《明希豪森奇游记》与儿童思维

这一节归纳了顽童的母体的一些构成方式:

第1种是无边界延伸法:不符合常识的想象

第2种是自我夸大法:夸大自己的力量

第3种是巧遇外援法:会遇到帮助,比如一颗奇异的豆豆。

这一节其实作者回答了上一节我的疑问,作者说,这种顽童的母题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尊重自然的个性,给孩子一种释放的空间,让孩子可以摆脱现实的痛苦。当然作者也不认为应该任其自然发展,而是也不反对教育,而是说这种顽童的母题可以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补充,有助于儿童摆脱精神的压抑,而且呢,也留下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基因。

第4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与纯游戏精神

这一节阐述了一个思想说:很多时候一些评价,比如说他的哲学意义、写作手法、人物分析等,这样的一些评价都是从成人的角度来讲的,而对于儿童来说,真正吸引他们的不过是好玩儿,他们获得一种心灵的补偿、一种思想的驰骋。像周作人的分析说,没有意思才是真正的有意思,其实这也是在批评一种教育主义啊,为什么一定要从中找出教育意义来呢?完全可以从儿童的审美的角度来去挖掘作品的意义。

还有看作者对爱丽丝梦游奇境的分析,也让我觉得很想看一下原著。如果在读作品的时候能够看到自己,照应到现实中,作品的意义已经存在了。

第五节 彼得潘儿童的独立宣言

这一章详细分析了彼得潘这部小说的意义。彼得潘,完全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成人的预备状态。它赋予了孩子一个完美的想象空间(永无岛),来释放孩子顽童的天性。或者说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孩子们向往有自己的独立的王国,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不就是如此吗?杰西和莱斯利创造了自己的独立的王国,也使他们拥有了自我成长的能力。

在这一篇中也将顽童的母题和爱的母题做了一个比较。爱的母题呢,其实有往长远看的目光,会希望孩子成长为什么模样。而顽童的主题呢,则让孩子尽情的玩耍,享受童年的乐趣。这一点其实在,更加尊重孩子的成长特点。

关于小飞人和彼得潘这两者的对比,可能是因为我没有看过小飞人,不太理解作者的意思。

伪顽童型与文学批评标准

这一节作者批评了杨红樱的作品,说他的作品其实没有文学性。而且也在反思文学批评的标准。他认为呢,杨红樱的作品其实就是一种畅销书,它的内容相对来说只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而没有很好的审美价值。

说到这里,其实我没有读过杨红樱的作品。很好奇他到底写的什么样子了。

正好手边有杨红樱的这两本书,就拿来读了一下。插图颜色丰富,而且很漂亮。客观说,《迷糊豆和小人精》这本比较有故事性,想象力比较丰富,也能够体现孩子的那种无拘无束与大自然融于一体的的童心。但是一开始的对话却让人感觉这孩子是“故意”的如此表现。最后的结局呢,有点莫名其妙,逻辑不强。能吸引人读下去,但是却没有让人回味的魅力。

《鸡蛋里的悄悄话》呢,主人公串起了文章,袋鼠的故事每篇文章似乎想做科普,说个知识点就结束了没有前因没有后果,这样的文章孩子真的能读下去吗?

个人也觉得不符合作者所提的文学的审美功能呢…

自然的母题

第1节三大永恒主题与儿童文学的母题

这一节告诉我们,儿童比成人更加关注自然的母题。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1呢,是人类是从大自然中发展而来的,儿童离自然非常近。

第二是在审美需求上,儿童永远是好奇的

第三呢,儿童的眼界是泛泛而开放的,它有一种无限的宽泛性。

作者把一些动物小说,还有探索外界星球的科幻小说等等,都视为自然的母题。

动物小说很好理解,毕竟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但是科幻小说是一种想象的,或者是说一种科技元素的,作者在自然的母题这一节提到了,有点奇怪哦。

自然万物在文学中的意义(上)

很喜欢这一节中作者的论述。是呀,有些动物小说,虽然好像有人类的思维在说着人话,但是那种真实感,能够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奇妙,也就会有一种超脱感:暂时忘却了现实社会中的利益纠葛,能够感受到更美而更长久的意义。

作者也重点强调了那些优秀的动物小说中,关于自然的描述,当然。饭量不能太多,不然就会缺少了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但是他们的存在呢,又会增加了文本的审美体验,让人可以跟随着作者的描述去想象,然后就能够获得一种美感体验。

自然万物在儿童文学中的意义(中)

这一节作者论证的是自然的母题,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第二个原因是神秘感。人类毕竟是从大自然中“走出”来的,即使已经“异化”,开始脱离了大自然,但对大自然的向往植根于人类的身体中,人类仍然向往保持大自然完整性。

本节作者对比了黎达和西顿的写作风格,确实给人不同的感受,让人愿意去探究,读音会自然而然的将自己带入作品中。

自然万物在文学中的意义(下)

——类人的自然物与人类的亲近感

这一节写的是人类为什么喜欢这种自然的母题,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自然界中的万物其实与人类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动物之间的感情,比如母爱,比如恶作剧的童趣,都与人类有相近的地方。这种亲近感。让读者产生一种与大自然间血缘联系的不可割舍的愿望。

总结:自然的母题给人带来超脱感、惊异感和亲近感,此人感悟到在人类社会之外,还有一个无比伟大的自然。此人愿意贴近自然挖掘自然的保障。这也将有利于人类走向自身的完整,有利于人类维护大自然的完整。

五、童趣:人作为自然的观照

这一节,作者将一些反映孩子们童趣的文章也纳入了自然的母题。诚然,这类文章其实是成人的眼光,而不是儿童的眼光。因为成人已经有成熟的做事的经验,所以看到孩子们稚嫩的行为会觉得这是童趣,是真正的孩子们的行为。所以,如果孩子们看的话,也一定是比故事中的主角年龄大或者经验丰富后来看才有意思,才会想到,我也曾经有这么和阶段…

作者把这类文章归入自然的母题,是把儿童也作为了自然的一部分了,其实,还是有些奇怪的。

对于作者说的,自然的母题能够让人类有一种完整性,说人类异化后从完整走向了不完整,这种说法也是我无法理解的。

六、自然的母题的审美侧重

作者认为自然的母题,儿童的审美侧重恰恰在于回味与叹息和憧憬与渴望,这一情感升华的阶段。

这一节也算是做了简短一个总结:

母爱型作品处处渗透着慈母的心境与语境,它会被给主体,以心灵的补偿,使他们感受到一种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温馨的照拂。

父爱型作品渗透着父性的现实感与责任感,具有一种迫近实际人生的深刻性,它促使主体在审美中审视自我与体验环境。

顽童型作品则以儿童自己的眼光观照世界是主体有可能在审美过程中进行宣泄自己日常所受的压抑和委屈,并能伸展自己的想象和欲望。

而在自然的母题中,人只是唯一的见证者,它所描写的毕竟是社会人生以外的故事。因此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客观的,不具备通常那种与自己切身相关的联系。但作为见证者,似乎会抽离出来,思索人类本身、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整本书读完,有种渐入佳境之感。从一开始带着探究的眼光来看这本书,到后来呢,觉得作者的分析和论证很有道理。

三大主题的分类方式,确实如一开始的感觉,有些朦胧模糊之处。比如,夏洛的网,作者在父爱型母题中进行了分析,但似乎也应该属于自然的母题。

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第一,可以根据文学的审美功能来分析一个作品的价值;在本书第一章,刘绪源教授就提出了文学审美图式,这一点给我很大启发。一个作品为何能够成为经典,为何能够获得人们的喜爱?以后再拿到一个作品可以从那几方面来思考了。

第二,对于顽童的母题,不用担心其会不会有不好的影响,因为故事中的无拘无束感,可以给孩子带来心灵的放松,是符合孩子本性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547评论 6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99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428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99评论 1 27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12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77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41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03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52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05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93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7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5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3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2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97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14评论 2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