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帖子“钱荒真的来了吗?”。某大银行发行的“优先股”总算获得了监管机构的批准,它都发优先股了,肯定是没钱了吧?银行都在找同业借钱,每个银行都有一个项目叫“撮合交易”(zhao qian)。理财收益水涨船高,加息呼声日盛。
另外有一个帖子“离11万亿只差一步,还有这些千亿级私募已经上路!私募,一个你不能再忽略的行业”。讲从2004年至今,私募行业走过十三个年头,如今的私募江湖,规模冲上“百亿级别”的比比皆是,千亿级别的私募也有望出现。
截止2017年11月底,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1836家,已备案私募基金62633只,基金管理规模10.90万亿。
这已经是一个10万亿的江湖。它不是公募,它是私募、私募。也就是面向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募集资金的一个行业。私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替代了银行的某些职能,它发行产品,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运作、退出。向投资者负责,为投资者谋取高收益。如果它的收益不够高,它不能在承诺的期限内为客户创造收益的话,私募的规模是无法做大的,它自然也挣不到管理费。所以,私募注定了是热衷于逐利的。私募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方面是富裕阶层的崛起对高风险的承受能力更强和对高收益的要求更高;另外一方面却减少了银行筹集资金的渠道和体量。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
到底是钱多还钱少?我觉得中国的问题,就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用“是或不是”来回答,都很单薄。
我想真相应该是:对有些项目来说,钱太多了。而对有些项目而言,钱实在是太缺了。“钱多多”体现在期限多、收益高的项目上。“钱缺缺”体现在期限长、收益不确定的项目上。“钱多多”想要的项目就是类似于“现金贷”之类的挣快钱的项目。“钱缺缺”不要的项目就是“实体经济”了。企业现在贷款相当困难,市场利率不断攀升,10年国债快破4了,10年国开债破5,从这个 角度讲,市场很缺钱。现在企业借钱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银行获取低成本的存款难度增加,需要通过发行优先股、同业拆借来满足流动性需求,同时对资金的预期并不好,所以银行既要考虑收益,又要考虑流动性,对于长期的风险项目,或者流动性差的项目,没有投资兴趣。实体经济的项目,尤其是地方政府搞的项目,普遍期限长,收益无法预测,银行说实在的,一点兴趣都没有。
11月17号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对国内资管行业进行史无前例的全面统一规范和规范。“强监管”时代真正到来(虽然又有消息说要延迟到2020年)。这个政策把银行理财资金使用模式进行了严格监管。像地产、矿产之类,强抵押、高收益的项目,以前可以做的项目,现在都不能做了。
所以,对实体经济而言,“钱缺缺”是持续的现象。如何破局呢?如何引导社会资本、银行资金愿意投资实体经济呢?这是一个宏大的话题,政府一直在解决,我作为一个小人物就不发表意见了。面对任何困境,固然要向外求,但更可靠的,不是靠自己去解决吗?
我只是觉得,实体企业的实际控制人、高管,真的应该多多了解新的金融产品、金融政策。上市公司频频和私募合作,不正是作为实体企业的佼佼者们已经嗅到了面对“钱荒”来袭的另外一条出路了吗?
如果这条路走不通,我们就去走下一条路。总是 要走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