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神奇的“3”,怎么才能构建牢固的人物及情节关系
小说中人物和情节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就像问汽车引擎和轮子哪个重要一样,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不可缺的,缺了谁都不是一个整体。在小说中,通过人物的的行动,构成了一个个精彩的情节,而正是通过情节,才丰满了人物,让人物不止是一个人名而已。
但是在小说的片段中,人物和情节时候可以由主次之分的,这取决于创作的重点,你想写一个精彩情节的故事,那么人物就是情节的人物,创作人物是为了让行动发生。而如果你创作的重点是一个人物,就要创作基于人物的情节了。(比如《我不是药神》中徐峥开始强行让病人在室外摘下口罩,为后来徐峥的变化埋下伏笔,让这个人物更加立体。)所以创作的时候最好要做到两者并重,主次分明。
当我们仔细的看一本小说的时候,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小说的情节都是人与人的关系,产生联系——发生冲突——解决冲突——最终结局。而常见的网络小说这种痕迹则更明显,只是想过程循环多次,或者是一个嵌套结构:将一个大冲突分化成多个小冲突,不断解决,达到多个小高潮+大高潮的结构。
那在小说中,应该如何构造一个稳定的,能吸引读者的人物关系呢?这时候我们就注意到尝尝存在于小说中的一个数字:“3”。主角面对障碍之后不断尝试,一次失败,两次失败,三次终于成功。小马过河问一次得不到答案,问两次得不到答案,第三次终于得到了满意的建议,河神第三次才会拿出你丢的斧子,并且给你奖励。
因为一次就成功太简单,小说没有张力,两次略强,但还不够,三次正好,四次则会让读者产生厌倦,所有大多数作者都会选择“3”这个数字。
在人物关系构建中,“3”同样适用于新手构建人物关系。一本小说中,男主角见到女主一见倾心,夜晚翻窗去找女主,然后女主很惊恐的喊人。这样一段故事就开始了,但是这样的关系太简单了,可写的人物关系太简单,只有男主对女主的关系,及女主对男主的关系,如果我们加入一个人物——就会变成三个人的故事,而人物关系也由两种变为六种。我们把这个模式套进最近很火的《庆余年》中。
范闲见过一面林婉儿之后,对鸡腿姑娘一见钟情,然后满城寻找,其中产生了很多趣事,然后发现自己喜欢的鸡腿姑娘就是林婉儿之后,欣喜若狂,每天夜里翻窗去找林婉儿,每天发糖。这情节虽然很甜,但剧情太平,冲突不够,可能发几集糖之后观众就不买账了,我们在剧情中加入林珙这个人物。他爱护自己的妹妹,不愿妹妹嫁给范闲。成为范闲见林婉儿的阻碍,范闲需要解决障碍才能迎娶心上人。
这样两人的两种关系,就变成了三人的六种关系。冲突出现,而且很难调和。即便范闲有主角光环,也很难解决,充分吸引了读者的兴趣。而在之后让范闲发现林珙是杀害滕子京的凶手,杀林珙,老婆莫得了,不杀林珙,兄弟之仇难报,让主角处于两难抉择中,最能吸引观众的目光。
当然,一本小说当然不止三个人物,但是你得量力而行的找好主要人物,因为人物出现,必然伴随着人物关系,三个人产生六种关系,四个人就会变成十二种关系。人物关系随着人物说倍增。当你人物太多脱离你的控制的时候,就会被你遗忘。比如常看到底男频文中经常会有男主升级打怪泡妞,泡完之后老婆却消失几百章,从有女主变成无女主。所以在人物关系设计的时候,既要量力而行,也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太乱了读者也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