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里面哪吒喊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不是让人瞬间热血沸腾?是的,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命运由自己主宰,但很多时候却又无奈地想:“我已经尽力了,剩下的听天由命吧。”那么到底如何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让人生道路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呢?
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这是我在读完《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作者周岭)一书中所获得的最有价值的认知。
读完本书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颠覆了过往多年的思维认知。它以全新的视角和接地气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提升认知能力,驱动自身改变,从而实现完美的人生。
一、重新认识你自己 让理智脑驱动一切
人类的大脑分为三重,分别为: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
理智脑虽然高级但对大脑的控制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
理智脑发达的人更能:
·立足长远,主动走出舒适区;
·为潜在的风险克制自己,为可能的收益延时满足;
·保持耐心,坚持做那些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无用之事”;
·抵制诱惑,面对舒适和娱乐时,做出与其他人不同的选择……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因为单纯地依靠自制力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知识可以让我们轻松产生新的认知和选择。
让我们的理智脑变强大以此来驱动本能和情绪。
二、轻松摆脱焦虑 以耐心赢得天下
现代人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物质极致丰富,精神也极度焦虑。焦虑的根源在于: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焦虑的几种形式:
第一,完成焦虑。总是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太满,每天都活在截止期限(Deadline)面前。
第二,定位焦虑。如果在零基础阶段就直视该领域的能人们现在的所作所为,不焦虑都不可能。
第三,选择焦虑。有时选择太多也会让人陷入焦虑。
第四,环境焦虑。有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外在环境的限制。
第五,难度焦虑。有些书就是很难读,有些文章就是很难写,有些知识就是很难懂,有些技能就是很难学……
用简单的方法摆脱焦虑: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怎样拥有耐心?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最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三、消除人生模糊,获取顶级成长
具体事件一旦变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
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是上台演讲、会见某人,还是思绪纷乱?
·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还是害怕某事发生?
·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很多人把行动力不足的原因归结为环境干扰或是意志力弱,其实,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
选择模糊就是一种不确定性,而人类面对不确定性时会不自觉逃避。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我们要把目标和过程细化、具体化,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领先的群体都有意无意地做着同一件事:消除认知、情绪和行动上的模糊。
高手学习的方法: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高手读书的方法——只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更大,而且也不会焦虑。
四、人类的终极能力———元认知
元认知,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
元认知如何改变我们的命运?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进而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进一步纠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终做出更好的选择。
如何获取元认知能力?
提升元认知能力的工具需要从“过去”端获取,包括学习前人的智慧和反思自身的经历。自身的经历更是一种独特的财富。
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最让人意想不到是——冥想。监控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将其集中到自己需要关注的地方。
元认知能力就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所以从实用角度讲,元认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我们天然被潜意识左右,成长就是为了主动控制!大多数人虽然在学校集中锻炼了认知能力,但对元认知能力的锻炼却很少涉及。这也是很多人活了几十岁依然执行力不强、专注力不够、意志力不足的原因。
所以,一个人要想掌握命运之船的风帆,就必须主动、刻意地锻炼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让理智脑更多地参与大脑的决策,掌握大脑的主导权,这样,我们就会比一般人走得更快、更远。
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如何成为自己人生的思维舵手?
·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就是这样: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日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他们都力求想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
五、提升专注力:收回感受,回归行动
人们容易分心走神的原因: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因为身体受困于现实,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
(1)学习专注:深度沉浸是进化双刃剑的安全剑柄。
深度沉浸的方法: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
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接下来通过自我审视来检测专注的效果。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
·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
【1】深度学习
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如何深度学习?
第一,获取高质量知识;
第二,深度缝接新知识;
第三,输出成果去教授。深度学习的好处:磨炼心智,让我们不再浮躁;跨界能力的提升;让人产生更多灵感;看到不同事物之间更多的关联,产生洞见。深度之下的广度才是有效的。
【2】关联学习
读书的三个步骤:
·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
·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
这既是有效阅读的三个步骤,也是深度学习的三个层次:
·知道信息点
·关联信息点
·行动和改变
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了起来。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可能与自己并没有关系,那就果断将其放弃,把握“与自己有关”的筛选原则,会让关联效能大大提升。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隐蔽条件不能忽视:你需要明确的目标或强烈的需求。
如何获取关联能力?
首先,手中有锤子。如果你对某件事情没有足够的热爱和投入,没有极致的专注和思考,恐怕任何事物对你都没有意义。
其次,输入足够多。不管是阅读获取,还是现实经历,知识和阅历越丰富,成功关联的概率就越大。
再次,保持好奇心。这世间最伟大的哲思蕴藏在万事万物中,越不起眼的小事越有可能通过关联产生至深的启发。
最后,常说一句话。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3】认知体系
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有效关联新知识的三个方面: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最终,你会明白,所谓的学习成长,诸如阅读、写作、反思、培养习惯、练习技能、建立认知体系等等,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4】莫迷恋打卡
打卡使得动机转移,动力扭曲;认知闭合,效能降低。
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这就是打卡心态的特性: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
只要一个小方法就能立即改变,那就是用记录代替打卡。同时,我们在任务设置时要使用新策略:设下限,不设上限。
【5】反馈:真正的学习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所以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有作品意识才有未来!没有反馈的学习不仅是痛苦的,而且十有八九会失败。
常言道:
·教是最好的学;
·用是最好的学;
·输出倒逼输入;
·请用作品说话……
首先,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
其次,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给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
最后,冷静客观地对待打击。所有痛苦都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提示。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6】休息:劳逸结合
“刻意练习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那些轻松的学霸,他们学习时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使他们精力桶的水位得到快速回升。
学习更科学的模式应该是: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如此反复。
意志失控的根源:克服困难和抵制诱惑都需要消耗意志力。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可以尝试一下“番茄”工作法;先极其专注地工作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如此循环往复。
六、清晰认知 重构行动力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在初始阶段,强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你便能拥有强大的行动力——这正是增强自制力、提升行动力的秘密。这个秘密适用于所有人。
(1)清晰力才是行动力
一切都只知道个大概,这对提升行动力来说,是很致命的。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清晰力的建立并不复杂,做到这三个字就可以实现:写下来。只有真正做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写与不写,完全不同。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差距可能就体现在最后那一点点行动上。因为做规划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严格地按计划执行,而只是为了让自己心中有数。
(2)“傻瓜”:这个世界会奖励那些不计得失的“傻瓜”。
成长中的悖论: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这个世界是有认知层次的。处在下一个认知层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个认知层次的风景,因而只能用狭隘的视角来判断:这些东西虽然很有道理,但似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用。
当我们绞尽脑汁去想却仍然想不清楚的时候,就要依据前人的假设先行动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接近目标的本质,才能想得更清楚。
思考很重要,但光想不做,贻害无穷。现实结果才是最好的“评判师”。我们要专注、要持续行动,直到突破阈值,这样才能看到更高层次的风景。
做一个有理有据的“傻瓜”。如果你觉得别人讲的道理有理有据,而自己暂时无法反驳,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这件事,那就相信他们说的是对的,然后笃定地行动。不适则改、适则用。
(3)行动:“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破解?
把认知当成技能,知道或想通一个道理时,不要高兴得太早,想想后面还要做大量的练习,这样就不浮躁了。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1】唯有心智富足,方能解忧。
五帖觉知“良药”获取心智富足。
第一帖,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
第二帖,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
第三帖,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
第四帖,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定。
第五帖,保持闲余觉知,自我设限。
【2】改变单一视角看问题
无论你当前处于何种情绪旋涡,只要自己愿意,总能找到更好的角度。只是有的人面对再好的事情时都盯着一点瑕疵不放,而有的人却能从任何一件糟糕的事情中找到闪光点并放大,忽视其他不足之处。
大师修炼之路。
一是勤移动。
二是善学习。
三是要开放。
四是寻帮助。
五是多运动。
六是常反思。
【3】游戏心态:做另外一件事
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动机转移”。
为自己而做和为玩而做。
为自己而做:真正希望通过写作建立影响力的人是不会完全被“稿酬”“流量”等外部动机束缚的,他们往往是为自己的成长而写、为众人的需求而写、为长远的价值而写、为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而写。
即使没有鲜花和掌声,他们也会坚持输出和成长,收获的反馈和奖励都只是意外和惊喜,不是必然和期待。这样的心态能让他们的笔尖持续释放力量,最终收获梦想,因为选择权始终在自己手上。
为玩而做:如果想玩得更尽兴,最好记住这个小技巧——把那些困难的大事情拆解成小块。当要做的事情小到自己可以轻松完成时,我们就会跃跃欲试。
既然动机可以转移,那我们为什么不转得彻底些,让它变得更好玩呢?这绝对是个好主意!为自己而做,通常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压力和要求,为玩而做,则是为了应对重复、枯燥的事情。
胡适先生也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为自己而做可以解放情绪,为玩而做可以解放注意力。
七、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
早起、冥想、读书、写作、跑步是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1)早起:无闹钟、不参团、不打卡。
如何坚持早起?
第一,每天四点起床,把全天分成三段。
4点~12点:第一个8小时用于完成过去的工作。
12点到20点:第二个8小时用来铺垫未来的工作。
20点~次日4点:第三个8小时用于休息。
第二,睡眠脑科学理论。
人在睡眠后的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这几个节点醒来,就会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第三,放弃闹钟。
第四,抓住大脑工作的高峰期。
一旦认知上想通想透了,行动时就不需要用大把大把的意志力来支撑了。
(2)冥想:解锁隐藏赛道。
科学研究表明,通过集中注意力的冥想练习,人大脑皮层表面积增大,大脑灰质变厚,这意味着这种练习可以从物理上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因为一个人大脑皮层表面积和大脑灰质厚度是影响人聪明程度的因素。
我们平时学习各种技能,比如钢琴、游泳、体操等,都会提高相关脑区的神经元密度,促进脑细胞之间的信号沟通,但是这些练习一旦停止,神经元就会开始减少,而冥想带来的改变是持久的。
闭眼静坐,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每天持续15分钟以上……你会感受到它的效果。
(3)阅读:让人拥有高密度的思考
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这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
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是智者看待事物、做选择、决策的过程。看多了之后,就能借助他们高明的视角来提升自己的选择能力,而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不就是各种选择的结果吗?所以阅读改变命运,就是从改变我们的认知和选择开始的。
阅读是一个技术活。
【1】读书要先学会选书
先向自己提问:“什么是自己当前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还要选那些阅读难度刚好让自己处在舒适区边缘的书,具体讲就是读起来有一点点难,但又能刚好读懂的书。选书比读书本身更重要。
【2】阅读是为了改变
很多人以为一本书只要读完,读书的过程就结束了。事实上,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这里主要指非虚构类书籍)。
很多人的阅读仅停留在表面,读的时候觉得这里好有道理、那里好有道理,读完之后就不闻不问了,然后迅速转移到下一本书中,这种满足于录入的阅读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一段时间之后再去翻这本书就好像之前没有看过一样,所有的痕迹都烟消云散了。
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
从权重上看,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阅读仅仅是最表层的行为,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思考和行动改变自己。只要紧紧盯住“改变”这个根本目标,很多阅读障碍就会立即消失。
根本不用在意自己读后记住多少内容,即使整本书都记不起来了也没关系,只要有一个点、一句话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发生了改变,这本书就没有白读。
【3】高阶读书法
第一,要特别注意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关联。
第二,读写不分家。
(4)写作:费曼技巧
所谓费曼技巧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一个人想要真正成长,一定要学会写作,因为“只读不写”的学习是不完整的,是低效的。而写作时如果不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则是无用的。
(5)运动:让灵魂走得更远
时常运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犹如一汪清泉,而久坐不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则更像是一潭死水。
运动能够使大脑长出更多的新的神经元,这意味着运动可以在物理上让人变得更“聪明”。
如果长期坚持“运动+学习”模式,脑子会不知不觉地变得越来越灵活。四肢发达,头脑更发达。
运动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脑,它不仅能使人更加乐观,还能使头脑更加灵活,最终使健康水平和认知水平实现双重提升。
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诚如作者所言:“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