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个陌生城市,总有一种强烈的距离感——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一切那么热闹繁华,一切都与自己无关。尤其置身北京、上海、天津等特大城市,这种感觉愈加强烈,还有些发蒙,手不知道往哪放,脚不晓得往哪迈,于是总有那么一个瞬间,深藏于农家子弟内心深处的压抑感自卑感破壳而出,跌跌撞撞地游荡于或宽或窄的城市迷宫里,最终化作一缕青烟,了无踪迹。
记得首次到天津,类似体验再度袭来。那天老天爷不怎么给力,乌云压顶,风雨飘零,整个城市一片灰蒙,之前关于津门的所有美好想象全被天气干扰得面目全非。
乘汽车从高铁站前往目的地的路上,习惯性地打探天津有多少个区,都称做什么。得知“16”这个数字时,并没觉得惊讶,这个数量与同为直辖市的重庆下辖的24区14县相比,实在不值一提;可当听到天津各个区的名称时,“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别的区名还好,南开、和平、东丽、北辰、武清……一个个朗朗上口,有些高大上的气质;但河东、河西、河北这三个区名,实在是让人忍俊不禁。像我这样来自河北省的朋友,身处天津市河北区,难免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如果再往前追溯四十多年,翻出河北省委省政府曾一度设在天津的旧黄历,燕赵大地的乡亲们该哭笑不得了。
还有一点没想明白,既然以海河为参照给行政区命名,有“东” 有“ 西” 有“ 北”,为何偏偏没有“南”?难不成是怕河南省有意见?
呵呵,当下国家层面推进大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对天津下设“河北区”自然不敢有什么想法,至于河南省是否赞成天津新设一个“河南区”,怕是要另当别论罗。
嗯,这有点扯闲篇之嫌,还是先行打住,重点唠一唠天津这座城市带给我的些许感受。
我的第一趟天津之旅行程满满,扣除工作和睡觉时间,几乎没什么空闲,要不是神交多年、首次谋面的晓明兄晚上开着私家车拉我四处转转,真就成了来去匆匆一阵风了。
出乎预料的是,雨后津门竟然一片汪洋和狼藉,尤其是河北区的不少街道,要么全是积水,要么污水横流……就市政基础设施而言,天津的历史欠账似乎很多,与直辖市的称谓和地位明显不符。
这样的感受,次日去机场的路上再次得到印证。途径的那些偏僻街巷,坑坑洼洼,破破烂烂,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不该是直辖市应有的建设水准。
当然,天津就是天津,大都市该有的气派和风韵,一个也不少。特别是在霓虹灯的照耀下,海河两岸的景致美不胜收。这其中的亮点,当数那些横跨海河的桥梁,既不乏欧陆风情,又彰显着时尚元素,还有中西合璧的影子,无形中把天津卫大的品位提高了好几个档次。
在我看来,津门最让人惊喜的风景,应当归于五大道的近代建筑群。在这片只有1.28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里,较为完整地保留着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各式风貌建筑230多幢,以及名人名宅50余座。
我是个建筑盲,分不清什么是复兴式、希腊式、哥特式,也不清楚何为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好在晓明兄对此颇有研究,一边熟练地开着车,一边兼职做着导游,有板有眼里介绍着途经的每一座建筑的风格及居住者:这个溥仪住过,那个接待过美国总统胡佛……晓明兄介绍了一大堆,我一个也没对上号,反正全是些大名鼎鼎的人物。
来天津之前,我对这座城市的了解甚少,除了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名声太响有些印象,其他全是空白。晓明兄显然理解我作为一个吃货的人生追求,开车带我逛完夜景,非要带我去据称是天津吃狗不理包子最正宗的地方——狗不理大酒店。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精美的装饰,大红的标语,牛气十足的服务员——进入狗不理大酒店大堂,独特的包子文化信息扑面而来,让你不得不感叹天津人的精明与能干。
可能是味觉比较迟钝,狗不理包子的味道并没有传说中那般鲜美,和北方其他城市包子并无多大差别。倒是那道带鳞炸溜的津门名菜罾蹦鲤鱼很有意思,浇上酸甜口味的汤汁后吱吱作响、热气蒸、香气四溢,夹一块放进嘴里,顿觉鳞骨酥脆、肉质鲜嫩、酸甜适中,无论是视觉、听觉,还是嗅觉、味觉,都称得上有品、有味、有趣。
2017年5月22日草于天津市河北区,7月29日改于河北省石家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