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今天的章节时,脑海里经常出现学生时代读书的画面。记得大一第一学期期末考《文学概论》的前一天,宿舍楼道布满了桌子,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通宵达旦,强打精神企图背下一整本不知所云的文艺理论。幸运的是,考试勉强通过,然后头脑一片空白。时间再往前追溯,面对永远学不明白的立体几何,我几乎一动不动地“奋战”了一个晚上仍一无所获,茫然而挫败。
无论是考试前夕的突击,还是工作中面对deadline最后时刻的爆发,都不能实现知识和技能的真正掌握。对任务和学习的拖延,会使自己没有时间供专注模式稳扎稳打,只够走马观花。如此一来,神经模式也会变得模模糊糊,思维基础七零八落。正确的做法是,遇到新的概念或者难题,首先要让专注模式打头阵,完成第一轮战斗后,切换发散模式,之后对工作记忆不断排演重复,间隔重复形成长期记忆,才能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如果跳过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单纯的突击,临时抱佛脚,只会形成瞬间记忆,低效甚至无效的劳作的结果只有浪费时间和精力。
说到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工作和学习需要两种模式的不断分段练习,从而实现效率效果最大化。专注模式可以调动注意力进行深入学习,尤其是面对新的概念、领域和难题的时候。专注模式下的思维活动是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但是,研究表明,对于特定思考类问题,可用的精神能量即意志力总量是有限的,一直全神贯注地处在专注模式会时刻消耗能量储备。这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停下来喘口气,去健身、运动、跳舞、淋浴或听音乐等,发散模式就会乘虚而入,宏观地、高屋建瓴地搜寻解决方案,甚至带给你灵光突现的惊喜。发散模式不仅让你以新角度看待学习内容,也会帮你把新观点整合到已知的信息上。所以我们需要学会两种模式的转换,适当放一放,而不是死磕,或者用时间填满。当从发散模式进入下一次的专注模式时,应该留出足够长的休息时间,知识不能扔的太久而忘记重温。
关于时间和日程安排。以往制定计划时,喜欢高估自己的学习能力,喜欢被时间和计划填满的感觉,从而导致制定的计划不客观,不可行,也会导致因为不能完成计划而出现的挫败情绪和负面自我批评。通过学习本章,可以了解到,在制定计划前,需冷静审视自己的长项和弱点,给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其在掌握范围内,避免超负荷。不要一口吃个胖子。留出思考和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学习一张一弛,而不是紧绷和透支。设定25分钟番茄钟,全神贯注完成任务,拒绝拖延,速战速决。
关于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在大脑中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时以及有意识加工的这部分记忆叫工作记忆。要向留住工作记忆需要不断地排演和重复,就像杂耍演员不断抛出的球,保持活跃度。对于长期记忆,需要采用间隔重复的技巧,连续重复几天,休息之后再重复,延长练习过程。读到这里想起曾经风靡一时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依照规律不断地间隔重复和排演,牢固长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