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保持营养均衡的阅读,需要把主食阅读、美食阅读、蔬果阅读和甜食阅读四种方式结合起来。如此一来,势必会阅读大量的书籍和信息,付出的时间、精力等阅读成本就成为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于是,如何高效的阅读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去问那些较少阅读的人为什么不想看书,大概率最直接的回复就是太忙,没有时间。原因真的是这样吗?那么我们就从投入阅读的时间这个变量开始讨论。
首先,阅读时间有零碎时间和整块时间两部分,需要根据书籍品类给予合理分配。上下班通勤、等待、运动等片段化的时间就属于零碎时间,在这样碎片化的时间里个人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和思考,所以阅读一些杂志、新闻、网页等甜食类的书籍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在早晨、晚上、周末能腾出一个小时以上的不被打扰的整块时间,则更适合阅读一本书或有深度的文章。
其次,正确理解阅读与记忆的关系,清楚人脑在阅读中的作用。通常阅读完一本书后,我们会发觉自己好像什么也没有记住,可能就是我们误解了阅读与记忆的关系,把人脑当成了机器脑。其实,人脑并非是计算机硬盘,它更像是CPU。假如强行让一个人的大脑记住所有吸收的信息而不遗忘,这样的做法既违背自然规律,也无必要。正如叔本华所说:“想记住所有读过的内容,就像想要把所有吃过的东西储存在体内一样不合理”。因此,人脑在阅读中最重要的作用不是要去记住知识,而是要知道怎样去调用所需的知识,将问题解决。
最后,要有层次的阅读。郝先生认为,阅读要分清主次,不同类型的书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阅读法。
第一种,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不求甚解”法。
主要针对甜食类书籍的阅读,这类阅读以消遣娱乐为主,做到“不求甚解”就好。
第二种,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观其大略”法。
重点用于主食类书籍的阅读。由于该类阅读的针对性很强,解决的目标非常明确,所以“观其大略”迅速找出自己要用的内容即可。
第三种,以朱熹为代表的“熟读精思”法。
特别用以美食类书籍的阅读。由于它们的功效是提升自我认知和阅读品味,所以必须通过“熟读精思”的方式,让自己进入到阅读的心流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参透和欣赏到书中深邃精妙的思想。
第四种,以苏轼为代表的“主题阅读”法。
首先要找到一个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者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带着疑问在强烈好奇心的驱动下,通过“不求甚解”、“观其大略”到各类书籍中去寻找答案。最后,采用“熟读精思”的方式进行集中主题阅读与思考。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读《汉书》的经验,第一遍只读与治理国家有关的内容;第二遍只读书中的人物;第三遍只读官制;第四遍只研究兵法;第五遍只分析财政。
事实上,主题阅读是“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三种阅读法的综合应用。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无论是读书的广度还是深度,前三种阅读法就已然呈现出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既主次清晰,又层次分明。
综上所述,对如何提升阅读效率需重点考虑以下三点:
其一,做好零碎和整块阅读时间的分配。
其二,正确理解阅读和记忆的关系,明确人脑在阅读中更多在于对信息的思考、分析、加工、调用等复杂的活动,而非单纯机械的记忆。
其三,要运动“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主题阅读”四种阅读方法进行有层次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