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们不可能充满预见地将生命的点滴串联起来,只有当再次回头看时,才会发现这些点点滴滴之间的联系。
依稀记得2007年,花季雨季的我们,于高一(3)班的教室遇见。那时,文理分班。理科班的你,走进了我们文科班,相知相识于教室的前后排。
依稀记得2008年,同桌的我们,一起做出的决定:你退出学生会,好好复习功课,为高考作准备。那时,爱好篮球的你,篮球场总会有你活泼阳光帅气的影子;那时,校学生会,总是会有你忙碌的影子;那时,觉得你很优秀,我只能望而退步。这一年,汶川8.0级地震,学校震感明显,要求全体学生晚上操场歇息。记得电话里,你说话时急切而担心的语速;记得你爬上寝室四楼帮我拿凉席和抱被子时的情景。
依稀记得2009年,彼此高考失败。那年6月25号,你去学校看完成绩,给我打电话时内疚而不安的心情。透过电话声音,能感受到你的内心是忐忑的。其实我们的初衷是交出圆满的高考成绩,但七年前的我们还是太稚嫩,掌控人生方向的能力太弱、太弱。暑假,各自回家面壁反思。人生的第一大选择自此揭开,两条路呈现在眼前——复读抑或读专科?其实,那时的我,更多地是在反问自己:去哪儿复读?
依稀记得2010年,因为彼此选择的复读学校不同,故而各自踏上了不同的复读道路。相约一年后,填报同一所二本院校重逢。还记得,8月6日早晨,在火车站你送别我时的场景;我不知道你会来送我,故你的出现让我有点措手不及。那一年,我们只能每周末依靠IC电话卡联系1小时,各自谈论着一周的学习与收获;那一年,我如愿地上了二本院校,填报志愿时,你带着我忙碌地咨询老师,然后借用网吧的电脑帮我填报志愿;那一年,你带着我前往拜访二姑二叔,我再一次感触到我们之间的现实家庭差距,也许正是这一刻,让我明白了人生的路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奋进。
依稀记得2011年,我走近了大学,而你选择了再次复读。自此我们分开了,长达六年的别离,这期间也只是偶尔回老家寒暄一下。那时,总会有老同学问起,我们为什么分开。记得我陈述得最多的一句话——你很好,是我的错。
后来,2012年你填报志愿去了哈尔滨。从此,你在北方,我在南方。每当脆弱时,还是会想起你。后来,慢慢明白——这种情感叫做放不下。
四年的大学生活,总会有一些人和事走进,给我们的青春增添颜色,续写校园壮丽的青春故事。毕业季,我的天空乌云密布,多谢有生命中的贵人相助,才有拨开云雾见太阳的一天。记得你来看望我父亲时的情景,你送错礼物了;记得你毕业时,我研一生活结束,你的毕业论文英文摘要,还隐约地藏着我的脚印。
分开的六年,也是彼此成长奋斗的六年。六年里,彼此渐渐地明白:原始家庭的差距并不会导致心理距离,反而是认知差距容易产生两颗心的鸿沟。当初,你总说,我不应该那样思考;但若要改变一个人的想法,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随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不断累积,从而在认知上慢慢改变,最后发生蜕变。总而言之,人生的第二大选择:在懵懂的阶段,选择和你分开,是一种必然。
也许,“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遇”。每当静心读着别人的青春故事,我总会尝试着整理自己的青春史。在十年的青春长河里,时间永远只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2017年,我们再次相遇,并决定走进婚姻。内心的认知逐步和你相平衡,少了往日里因为原生家庭而产生的一种差距感。其实,我们是合适的,但因为家庭差距,我必须努力追赶,庆幸自己还有这种自我调试差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