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需要打卡参与活动,我买了一张2022年的日程表,打算贴在家里。
刚要往门后贴,老爸说不行,死活不让。
那么大一张纸,门后不能贴,贴墙上又怕掉墙皮,没有地方可以贴了。
我跟老爸说家里有除胶剂,老爸还是不依不饶。
老爸总觉得刚搬了新家,东西都是新的。
我就有些恼了,说:“家是用来住得,东西是为人服务的,不是像祖宗一样供起来的。”
再说,新家也会变旧。
以前孩子在家里玩,不是故意的碰到墙或者门什么的,老爸都会大声制止。
我特别不理解,到底是孩子的天性重要,还是那些不能动的破家具重要。
他们可能是辛苦一辈子了,好容易搬个新家,本来就省吃俭用的,这下更要小心谨慎一些。
要不说孩子长大了不喜欢跟父母一起住,起码在思想上就不一样,处处受限制不说,还担惊受怕的,生怕做不好什么就挨一顿骂。
《被讨厌的勇气》中哲人提到:阿德勒思想主张目的论,而不主张原因论。
所以如果讲老爸的这个行为归结到原生家庭,也不是完全正确,但原生家庭对他也不是完全没有影响,但他又是固定型思维,不想改变,所以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在《为何家会伤人》中,作者武志红老师就举国一个例子。
有的孩子在幼年时,因为缺少妈妈的爱,会将玩具看作是妈妈,如果谁动了或者给他扔掉了,他就会伤心不已,甚至大哭大闹。
这让我想起了老爸的一些行为,有些东西不舍得用,搬了新家百般小心。
他总说:“他们这个年纪了,再搬家的机会几乎是没有了,但是我们还有机会,所以他们要小心。”
这跟搬不搬家没关系,我觉得这是一个态度问题。
想要当下好好生活,就要尽情释放,当然并不是说要故意去碰撞家具,只是不要特意小心。
太过小心的住在一间房子里,好像给自己编了一个金丝笼,根本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因为时间全都用来小心翼翼了。
最后我跟我爸说:“我贴日程表不是为了玩,我是为了学习,记录每天打卡情况。”
老爸一听这个,有些泄气,瞬间不那么执拗了,于是我找了个折中的地方贴上去。
事情过去了,因为跟老爸嚷嚷了几句,给我闺女吓够呛。
意识到自己还是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些惭愧,跟孩子道了歉,又安抚了一会,这才洗漱睡觉。
不只是老人,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思想也固化很严重,想要拜托固定型思维,只有多读书。
系统性地读书,系统化地思考,人生才有改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