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是前一段时间看到的书。还有很多片段我都拍下来存着了,东野圭吾写的关于这类的总是很受用,我清楚的记得有一位叫桥村的数学老师在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当时并未觉得会对这次的数学经历有可用之处,只是他说的慷慨激昂,我心里从始至终都是深深地赞同,感同身受才会有这么强烈的共鸣吧,不幸,我的感同身受不是站在他的角度,而是站在他口中所说的学生的角度。
书中的描写是这样的:
他有些醉了,在我耳边酒气熏天地抱怨,“那个…我刚当教师那会儿,也是很有千劲的,总想着努力让所有学生都能明白难懂的数学,但是,不可能!不管我多么仔细地解释,她们连十分之一都理解不了,不,应该说她们根本不想理解,从一开始就没在听课。我以为那只是学生的学习劲头问题,只要拿出劲头来……·可是,我完全错了。”
“不是学习劲头的问题?”
不是不是,根本不是。说到底,她们的智力只有那种程度,她们根本没有能够理解高中数学的记忆容量,即使想理解也做不到。在她们看来,听我讲课和听外籍教师的课没什么两样,所以连努力的意识也渐渐没了。想想也真可怜,她们要听天书似的呆坐上五十分钟。
“其中也有成绩不错的学生吧?我知道的就有两三个。”
“是有那样的学生,但三分之二都是垃圾。她们没有能理解数学的头脑。我认为从高二开始,所有科目都该采取选修制,再怎么说,让鸡飞上天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有选择上数学课的实力和干劲,我们就全力去培养,这样不好吗?难道你不觉得,正儿八经地对着那些白痴讲解高尚的数学,是在自贬数学的价值?”
“这个……”
我苦笑着端起酒杯。我没觉得数学高尚,也没像村桥那样去思考教育制度,只是单纯地把上课当成挣钱的手段。
“在这所学校里,有几个学生希望将来进入一流企业,干得比男人还出色,去出人头地?几乎所有学生都只想升入随便玩玩就能毕业的短期大学或女子大学,毕业后随便上几天班,一旦找到合适对象就马上结婚。对这样的学生来说,高中也只是她们的游乐场。拼命教这样的学生做学问……我究竟为什么要念到研究生毕业……越想越觉得人生无趣。”
他越说越激动,说说完后又借酒消愁似的一饮而尽。他平时常常发牢骚,却没见过他这么不理智。
以上就是书中所描写的,桥村老师教的是一所女子学校的数学课程,如大家所共同明了的那样,即便是在现在的教育教学社会现象之中,女生在上了高中之后学习数学开始吃力,有的甚至在初中时期就已经完全放弃,抽象思维把男女的构造分为了两极化,数学到底是怎么样的一门学科,对于我而言,对于现在身边的同学而言,我们不约而同的将它定义为天书,是一门学不了并且考试只能靠运气的学科。
上课我们也试图努力的听过,听不懂,跟不上。
以前老师说过一句话,你不是理解了它,只是习惯了它。
现在感觉,数学是建立在定义基础上的定理体系,对于定理的顿悟可能更多少是对定义的清楚认知,明白了定义的边界,而定理也就豁然贯通啦。浅薄之见。
还听过一个老师说,世界上的事物,最美的有两种,一种是诗歌,另一个是数学。诗歌是创造,而数学是对世界的洞察与发现。
数学本质上是发现世界的规律,不过对我而言,理解之前的数学就很难啦。而天才们洞见世界的规律,发现定理,达到顿悟的地步,与开天辟地,创造一个世界也没什么不同。
世界就在哪里,可是看清世界,却需要天才们的引领,研究数学的都不容易啊。
突然间明白了为什么数学系的基础专业课是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且这么多年从未改变:
是为了让我们在以后遇到任何问题时,都能从分析,代数,几何三种角度来思考。
也更加明白了为什么说学数学是对思维的锻炼,这种思维上的优势在以后进入其他任何领域都是一种绝对的助力。
不是天生聪明的人,为了挽救数学成绩,每晚睡之前潜心研究半小时,就在某一天,突然明白了,一个月后有了成效。我觉得,一个是要把所有概念吃透、深入理解,第二是思考方式,要有一定逻辑,最后是要有全局眼光和敏锐数感(类比语感),尤其有时候,感觉很多公式、定义都可以解题,但其实不然。解题如同下棋,这么多公式、定义在手中,知道用哪一个最直接、快速、有效,尤其解题方法很多的时候。
从小到大的经历这么总结下来,证明了我选文科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