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过台剧《木棉花的春天》的人,一定为剧中男女主人公矢志不移的情感所打动,也欣喜于悲情之后的美满结局。不过,我却更为剧中反复出现的某个场景所感染,就是男主角对于握持感情的一种释意“感情就象皮筋,需要两个人紧紧的握持,一方松手将彼此伤害”。
从情感维系本体角度看,男女之感情主要取决双方态度和行为幻化的责任感。情感的思想指向,精神、物质的权衡取舍决定着态度和行为,这属于情感本体的主观范畴;从情感维系客体角度也就是客观范畴看,有很多“场”影响着情感的运行轨迹,虽然只是反作用,仍不可小觑。最贴近情感主体的是“亲情场”,它以双方的血缘和家庭关系纽结,这种因着亲缘关系对男女主体情感走向的影响之大不难想象;次之是“友情场”,这种由社会角色牵系的、较松散的人缘关系,对情感也有着间接影响;处于外围的“环境场”具有伦理道德的规定性,“润”男女情感于无声。 笔者不过是偏安红尘一隅的凡夫俗子,讲不了,也不想讲高深玄奥的道理,想说明的只是情感处理的复杂性,对情感的乐观预期不等于现实本身,裕如驾驭情感方舟需要大智慧。
偶尔翻出几本《小康》杂志,封面的标题吸引了我——“中国的居住小康”、“中国的医疗小康”、“中国的教育小康”、“中国的饮食小康”等,面对小康这个热词和置于案几的杂志封面命题,引发的是与情感复杂性相像的联想和类比。“小康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着深厚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底蕴及外延。将之分解是为了更好的综合考察,单方面的小康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小康,因噎废食要不得,这也是我们做这个专题的初衷。”编者如是说“通过做这个专题,我惊讶的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住房挤压了教育、医疗、基本生活的支出,生活状况堪忧啊!”这些话带给我的是震撼,给我的启示是衣食住行的合力支撑起了“生活大厦”,“挽生活大厦于将倾”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逾越和回避的现实问题。
离开了自身承受力这个基准,超前消费,就如同抛物线,虽有起点至高点令人艳羡的轨迹,终逃不脱生活水平急转下滑的宿命。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热衷购买豪宅、大房引发的“负翁”、“房奴”群像即是最好的例证。民众“买房置地”的传统情节本身没有错,但因买房全家举债、节衣缩食、挪用孩子的教育费用,占用了医疗的保障条件就大可不必了。由于家庭经济收支失衡引发的精神焦虑,怨不得别人,只能怪自己没有“量入为出”。可能有人会说,眼看着房价一天高过一天,你是“有房”不知“没房”慌,站着说话不腰疼。那么我们有必要搞清“公民居住权”的释意,居住条件应取决于经济实力,当前的情况底下,无论是市场、政府都没有要求所有的人都拥有自己的住所,这是符合市场规律和客观现实的,谁违背了这个规律和超越了这个现实,谁就会为此付出降低整体生活质量的沉重代价。
我们不妨把心态摆正,在居住问题上更务实一些,象对待感情一样审慎的看待居所与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