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想动笔写《半生缘》的阅读感受了,此前一直踌躇犹豫,想下笔却找不到落笔处。直到今天听了刘德华演唱的《来生缘》,在略带忧伤无奈的曲调中,我终于决定来书一书那段发生在上海的民国往事了。
十四年弹指一挥间,十四年又仿佛经历了一世。那些过往美好犹在耳畔回响、脑海回放,然而却回不去了。任热泪横流、任肝肠寸断,徒剩下伤悲。
也许相识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两颗原本碰不到一起的心,却在偶然的相遇中产生了奇妙的爱情引子,在看似不经意的碰撞中迸发了爱情火花。这火花初看时那么的明艳兴旺,而后那么的熊熊燃烧,谁曾料到却在最激情燃烧的时刻被浇上了无情的冷水,于是这爱情的火苗在无可奈何中冒着叹息的青烟熄灭了,在熄灭后又被无情的拆散,再也没有死灰复燃的机会了。任上海滩的光多么暴热,任两个人的感情多么的笃定,这希望旧梦重圆的种子再也没发出芽来。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的无奈,他们曾以为的永远却是短暂的停留,他们曾以为的等待却是永远的分别。在一起的日子是那么的美好甜蜜,他们上班时一起吃饭,下半时一起回家,曼桢晚上兼职代课,世钧就在门口等她,然后再护送曼桢回家。这日子就是这么平淡中带着温馨甜蜜过着,他们幻想着日后的结婚生子,相守一辈子,他们想象着白首不相离,携手到白头。然而在动乱的民国大时代,小人物的命运又岂是自己能够掌握安排的,一切似乎都攥在吃人的旧社会手里,他们只能像木偶一样看似行动自由实是被操纵着一步步走向悲剧。无论他们再怎么挣扎,再怎么 不甘,在接连的打击和遭难中,只能疲于应付的残存着半点希冀,而这希冀也在最后破灭了,破灭的无影无踪,破灭的天地同悲。
曼桢似乎一开始就注定逃离不了悲惨的命运,因为她有一个为生活所迫流落红尘的舞女,有一个笑起来像猫不笑像鼠的姐夫,他们是悲剧的小人物,在自身遭受社会不幸的同时,也把曼桢拉下了水,使原本可以有个爱他的人和幸福婚姻的曼桢,从一个平凡的普通人,瞬间变成了一个悲剧性人物。被姐姐诱骗,被姐夫诱奸,而后又被囚禁,而囚禁又无法逃脱,终于在希望与失望的患得患失中生下了姐夫祝鸿才的孩子,在医院休养中趁机逃脱后,本以为可以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无奈,寄给沈世钧的一封又一封信被沈母截留烧毁,于是残存的一点的希望也彻底破灭了,她像一个社会弃儿一样沦落在风雨漂泊的命运汪洋里,无力又无奈,历尽煎熬。
而那个看似大户人家公子的沈世钧又何曾不是一样无法逃脱命运的追捕么,他先是为了逃出父亲让他接管家业的牢笼,而只身从南京来到上海,想靠自己的双手来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然而最终还是无奈的乖乖回去跟父亲和好并接管了父亲的生意。他原本想追求自己的个人婚姻幸福,想和心爱的曼桢结婚,最终却在命运的戏弄下和不爱的石翠芝结婚,过着苦闷而又无奈的日子,可谓是痛苦不已。
在被拆散的十四年后,他们终于在上海的一个酒馆里见面了,历经沧桑后的两个人在抱头痛哭的一刹那都知道回不去了,是的,他们的爱情回不去了,他们两个也回不去了。纵然再相见又如何,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曼桢还有了孩子,只能以悲剧收场。
《半生缘》用了十四年来铺垫叙述两人从相爱到被拆散再到重聚的故事,张爱玲写的深沉,读者也读的无奈,诚然,《半生缘》讲的是一个悲剧故事,但这凄美的爱情故事,谁读了不曾感动而又惋惜呢,能这样,也就足够了,至少我们的心还在跳动,对着悲剧对着喜剧,对着这个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