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泰迪妹妹 图丨燕子
去年,大学时最好的朋友结婚,
我既开心又难过。
开心,是因为她终于找到了心目中最理想的人生伴侣;
难过,是因为婚礼上的伴娘不是我。
新生报到时,我俩第一次见面;
毕业后,我们一个在北京,一个回了家乡。
再后来,大家越来越忙,聊天的频率从每天三次,变成了三个月一次。
有时,看她在朋友圈说起最好的朋友,都会自作多情地以为是自己,后来才发现她在新公司早就交到了新朋友。
其实,我们真的特别好,
好到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给孩子订娃娃亲,
甚至约好在以后的人生中见证彼此每个重要的时刻。
所以,仔细想想,没能当上闺蜜的伴娘还真是一件比失恋都要难过的事情呢。
明明说好的,你若长裙落地,我必短裙相依,可到最后,站在你身边的却换了一个人。
前几天在微博看到一句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去了常春藤,我却做了微商。
从前,彻夜长谈手机常常打到没电,现在,不到过年连对方的影子都看不见;
从前,大家能在一条简单的说说下盖起几十层楼,现在,朋友圈的照片下只能看到稀稀落落的几个赞;
从前一起吃饭、逛街、作弊的朋友,到现在彼此的交流只剩下海外代购、给孩子投票以及群发的新年祝福……
上学的时候读《故乡》,
看到鲁迅描写曾经教他抓鸟捕猹、分别时急得大哭的闰土,
多年后相见却称自己“老爷”时的那份难过,觉得十分不理解,
心想鲁迅真是多愁善感,有事没事瞎BB。
后来,身边的朋友换了一波又一波,
才真正理解了鲁迅先生形容两人的关系好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时的那种心酸与无奈。
记得大学毕业时,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痛哭流涕,大家抱成一团,发誓说要当一辈子的好兄弟和好姐妹,
那时候,情真意切的大家谁都没想到,之后几年的同学聚会,剩下的只有越来越生疏的客气和寒暄。
张爱玲说,我讨厌别人总是和我提起很多年前的旧事,好像我是个死人一样。
共同的回忆的确美好,可反复提及多少会让人生腻。
生物学家说,人类大脑皮层的能力上限是同时维护150人的社交关系。
难怪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一些不常联系的朋友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
前段时间看《山河故人》,里面有句话印象特别深刻,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可见很多朋友本身就带着“阶段性”的痕迹。
长这么大,身边没有一对朋友是因为吵架或者闹矛盾分开,
思来想去,觉得大家生疏的原因更多是因为挡在彼此面前的时间与距离,
本来就身处不一样的环境,你不说,我不问,朋友间再多的默契都是徒劳。
陈奕迅在《最佳损友》里唱,一直躲避的借口,非什么大仇,为何旧知己,在最后变不到老友,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因吧。
小学时,以为只要和同桌手拉手就是亲近;
中学时,觉得两个人喜欢同一个爱豆,性格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冲突点就是默契;
大学时,相信只要和每天经历同样的故事这个人就会是我一辈子的好朋友……
现在才发现,这些大多数都是空间接近的一种错觉罢了。
曾经的形影不离还不是因为大家都处于相同的level,只要换个树林,就会发现原来和我一样的鸟儿还有那么多。
所以,朋友间的交流哪能仅仅依靠感情,“三观”接近才是一份友谊的基础。
儿时的玩伴渐渐没了联系,多半也是因为每个人的发展不同,思想观念逐渐走上了不同的方向。
你以为她还是曾经那个爱穿班尼路的小伙伴,
其实,人家早在不知不觉间,用上了Gucci、Burberry、chanel……
既然你连对方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就别谈什么友谊长存了吧……
东野圭吾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断绝往往不是因为某些具体原因造成的,事实上,当两个人的心早就不在一起时,人们才喜欢牵强附会地为关系的断裂寻找借口。
因为,只要两个人的心紧紧相依,当面对可能导致彼此关系断绝的事件时,绝不会袖手旁观。
当然,我的想法倒没有这么消极,只是想告诉大家,
有些朋友的出现就是为了能在这一阶段带给我们美好,
面对这样的友谊,我们不必相互捆绑,享受这些就好。
夜深了你为什么不想睡,每晚分享那些无法言说的故事!
来自:深夜密码<公号:shenyemima>
END—那么,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