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前发了条矫情的朋友圈,今早醒来整个人都不好了。随手删掉了状态,由此开始了远离社交网络的漫长思考。
生活中我并不是一个话多的人,最近也一直在强迫自己戒除社交网络,控制表达欲。这一想法大概是从发现自己很喜欢的某个网络朋友把自己阻挡在TA的朋友圈之外那天起萌发的。深受打击的我开始反省自己是否制造了太多于他人无义的信息,从而浪费了他人的时间线,消费了他人生活。
那天起我关闭了朋友圈,强迫自己不要没事就去刷微信。一开始心痒难耐,抑制着某些时刻强烈的表达欲不去开启那个彩色的圆圈。起初我还会偶尔忍不住点开几个好友的主页去看看他们那段时间都发了些什么。可是几天过后,渐渐发现我对所谓的“他人的生活”已然全无兴趣。有一天我打开通讯录,从头翻到尾,居然没有一个人让我有点进他的主页去一探近状的欲望。其实,大多数人的生活于我而言毫无意义,他们今天去了哪里吃了什么长什么样心情如何...这些我全然不关心。有些人我甚至可以想象他们在我离开的这些日子里又发了多少遍千篇一律的内容。
那么是什么诱使我再一次开启朋友圈呢? 表达欲。
生活中许多个瞬间,看到一朵好看的云,听了一首好听的歌,发生了一件笑破肚皮的事,产生了一种特别强烈的想法...这么多个瞬间,一想到无人分享,只能留在自己一个人的记忆和生活中,就觉得好像失去了它们存在的意义。
但也有想要偷偷炫耀一把的时候,写了好文章,拍了好照片,去了好地方...这些才是表达欲背后的东西。每一条消息状态,若仔细挖掘发布背后的心态与目的,炫耀还是分享?表达还是表演?面具背后的赤裸真相总是羞于见人。
不得不说,社交网络成功地挖掘出了现代人心中那些迫不及待想要表达的欲望,每个人都是一台大型倾诉机,而真正想要接收的人却寥寥无几。有时竟分不清社交网络究竟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还是更加孤单。
以前在饭否的树洞上看到一段话,深受感染:
在我周围,有剑桥博士年薪百万不玩社交网络的哥哥,也有刚到美国一周连路牌都恨不得9连拍的同学。谁会给自己每天穿的袜子拍照再定位呢?从这一点来看,我觉得社交媒体蛮好。它让我看到我的欲望,看清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告诉我周围人心底所匮乏的,害怕的,那种迎头而上必须要昭告的心情。
所以我拼命压制那些“迎头而上必须要昭告的心情”,避免还俗,避免与自己内心真正的欲望正面交锋。
所以我在发布一条普通的朋友圈后万般纠结,隔了一个晚上后删除信息拧巴一上午。因为我看到了表达背后的欲望并以此为耻。人人都有倾诉欲,但我并不想再传递仅满足于个人虚荣心的内容。
所以我羡慕那些常年不更新任何社交平台的人,他们就像这个嘈杂世界里的隐者,坐在一处安静的角落过自己简单平淡的生活,偶尔望一眼外面的世界,热闹依旧,却与他无关。他们不是没有喜怒哀乐,只是强大到不需要任何倾诉也无需多余社交。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地、此身,足矣。
想起那些没有微博、微信、朋友圈,仅用日记记录的日子,已经快忘了那时的生活是怎样过来的,有没有更加纯粹自在?
人呐,终究是一种矛盾又拧巴的动物。生来孤独却要群居,不想自己的生活被过分打扰却又渴望得到外界的回应。
为了抵抗孤独不断发明一个又一个沟通工具、社交平台,却好像还是孤独——过于喧嚣的孤独。
我太怕在这股喧嚣的浪潮中迷失自我,太怕逐渐成为自己曾讨厌的对象,所以我要离开社交网络,一个人静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