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夷,是鄙视的称呼,是周朝的礼仪等级蔑视。楚子为什么自称蛮夷呢?是因为他在等级制度中属于蛮夷级别,自己强调是蛮夷,是为了不服周,为了不服周,无奈自強调是蛮夷,并自己封王。
为什么不服周王呢,是因为楚子有正部级的体量,却只享受着乡长的待遇,再讲究礼仪等级制度的周朝,楚子那个委屈呀!
事情是这样的,周王夺取天下,召开诸侯party大会,楚人派代表参加。在大会上,楚代表,非常殷勤,为大会晏席烹制美食,为与会代表裁剪衣服赢得了好感。
周王夺得天下,分封天下,周王竟忘记了楚人,楚人无语,不满的种子在心中种下。下代周王,回念祖辈立国之事,想起楚人,就封楚代表个爵位吧,于是楚代表被封为子爵。
周朝的爵位等级是公侯伯子男,被封为公和侯的都是诸侯国的国主,这些都是跟随周天子打天下,立下功勋世袭分封的。有些诸侯国,特别是周天子附近的卫星诸侯国,有的比较小,这些公候也就是干着乡长的体量,享受着正部级的待遇。
楚人嘛,打天下的时候功勋也没多大,就封你个子爵也就不错了,地盘嘛,子爵就是管理偏远地区的,你就回去管理你的楚地,以后就叫楚国了,离周王比较远,偏远地方,别的公候也不愿意去管理那些地方,就多多划些地盘给你管理。这样楚子第一次受封,高兴地回去了。
可是之后问题来了,楚子每次去参加王候party大会,还是只能做烧火等服务员的工作。在讲究等级礼仪制度的周朝,那些公侯都不把楚子放在眼里,楚子憋屈呀,我管理的也是一国呀,且不比你们的国小呀。这样“楚子——楚子”的叫我,你们是只知道老少,不知道大小呀!
于是楚子自封王:“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并旁敲侧击,欺负周围小诸侯国,放出言论:
“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这样,周王不理:能给倮倮一件布,不把倮倮引上路。周昭王南征,杀鸡儆猴,不小心落入河水溺死。
到周厉王时,来气了:给你一个子爵就不错了,不然把你子爵都给废了,直接叫楚人白丁,向南征讨,楚王于是有所收敛,自去王号。
周厉王过后,已开始礼崩乐坏,楚子又开始来劲了:
“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周朝的礼仪等级制度,除了爵位的公侯伯子男以外,还有一套五服制度配套。
五服中,距离越近,对周天子的义务越多。而邦内甸服,属于畿内诸侯,也就是周天子周围的卫星诸侯国,居京师福地,直接服务于周天子,参与中央政权。天子征召,主要是畿内诸侯出兵出将。后来的烽火戏诸侯,主要戏的也是这些人。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附加说明:京城五百里以内为邦内;离京城五百到一千里的国为邦外;一千里到三千五百里的国为侯、卫;三千五百里到四千里的国为蛮、夷;四千里以外的国为戎、翟。甸服:为王朝服役,供应周王朝每天的宗庙祭祀;侯服:每年必须朝见周王朝,供应每月的祭祀;宾服:必须纳贡供应每季的祭祀,二到五年朝见一次;要(yāo)服:必须供应每年的祭祀,每六年朝见;荒服:每任国王必须朝见一次,表示臣服即可。
礼仪等级制度中,爵位公侯伯子男是政治权力,五服是政治义务。维护礼仪等级制度,是各诸侯国的权力和义务,谁有僭越,周王可以组织诸侯共伐之,诸侯国也可以“替王行道”。
楚子自称蛮夷,也就是属于要服。礼崩乐坏开始,于是楚子自称王,后来就一直自称楚王。但华夏其他各诸侯国,一直只把他们看作楚子,称楚王是蛮夷耍流氓。
但自强倔犟的思想已经植根楚人心中,所以楚大夫屈原才会写出那样问神通仙的浪漫文彩和做出那样愤世特行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