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看到一部让人荡气回肠的电影了,直到看了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看完之后不禁感叹,李安果然不会让人失望。
作为一个电影门外汉,也曾盲目崇拜过国内几个大导演,带着滤镜去追逐他们的作品,但到最后,终归只能用两个字来告终——失望。好在这半年来工作繁忙,甚少去追逐电影中的新鲜。于是我知道,真实的生活这样子的:不需要那么多电影,甚至书籍——不需要知道那么多,也是能够过下去的。
直到看到这张流泪的脸。尽管我知道,这张满怀着爱国主义情操的年轻面容下面,真实的内心是在回想与妹子“啪啪”的场景。真实的事实就是这样子的。哪有那么多荣誉感,看着老班长就要被人打死,你能见死不救?敌人就站在你面前要杀你,你能不拼命?这成了荣誉。
妹子么?啦啦队的辣妹主动投怀送抱,柔情款款地把你当作她命中注定的英雄,你能不送她上床?两边都是身不由己,对这张脸来说,没有什么区别。
相信看到电影名字的那一刻,很多人以为这是一部反战电影。而对于完整看完李安电影的人来说,当然还会有另一种期待,李安要拍反战题材,会怎么拍呢?看了电影才知道,噢,原来不是。又恍然,噢,这就是李安啊。
李安,是那个拍过《喜宴》《冰风暴》《理智与情感》《推手》《断背山》《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李安啊。那是一个把少年成长隐藏于奇幻故事,把中年心事深埋家庭复杂关系网,把边缘人的爱与痛消弭于喜剧元素中的导演。
认识李安,始于《喜宴》,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迷上赵文瑄,在网上搜刮到《喜宴》,原来同性恋故事可以这么拍啊。又看《推手》,看的闷声闷气,年纪太小,不懂得那些情那些恨,但是电影结尾爸爸恢复味觉的一幕还是让我动容,可能那就是好电影的魅力之一,即使你不太懂那些故事,但是你总会被电影里一以贯之的情绪所打动。
这就像少年人读诗,“少年不知愁滋味”,何尝能懂唐宋那些老头子们的大发感慨,但就是觉得美,就是想吟读成诵。接着看《理智与情感》,也看了些幕后故事,在那些流露出来的访谈材料中,英伦才女艾玛·汤普森的光芒总是占据大部分光芒,只是我仍然好奇红脸扑扑的小胖妞凯特·温斯莱特是怎样与温文尔雅的李安合作的。
那时候的凯特真好啊(现在也依然好的不得了),仿佛是在用血性和满身的元气在演绎奥斯汀的名著。有时候我会忘了这部电影的导演是华人,也忘了语言的隔阂,人种的差异。那是再普通不过的男女心事情事。但也只有李安这种深谙人性的导演能拍的出吧,那是因为他的眼睛异于常人,有时候,我们这些常人需要通过他的眼睛去看看世界。
然后看了《断背山》。人类需要互相拥抱,在杳无人迹的高原,在空虚的内心世界里。从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对于普通人而言,我只是记住了两个需要依靠的人是怎样费尽心思,怎样跨越人海茫茫,来到彼此的面前。很多年以后,很多人还记得恩尼斯抱着衬衫痛哭的场景,那是因为在看完电影很多年后,才明白李安当年所说的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臂山。
断臂山,是人心中逝去的爱,物也好,人也好,终于有逝去或失去的一天。导演把他们放大给我们看,我们又怎能光去讨论同性恋问题呢?很久之前,陈丹青说,一切同性恋问题都是道德问题。以此类推,一切同性恋问题,都是关于爱的问题,你该不该爱,你该怎样面对你的爱呢?
回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战场归来的少年如何去面对姐姐的担心,如何面对乱七八糟的家庭?如何面对公众对他的好奇?他如何解释那个用“一生中最糟糕的一天”换来的勋章呢?比利该何去何从?最终,他回到了伊拉克——那个危险但却让他安心的地方。
这太诡异,太诡异的就是比利的人生吧。姐姐说,你回来吧。回来做什么呢?上学?打工?总是要想尽办法为姐姐付医药费的。但是在战场上赚钱总归不要听爸妈的唠叨,总归也是个“正当职业”吧。“说的好像我有选择似的”,比利的班长这样说。在班长眼里,比利纠结于“回去还是不回去”的问题,简直就是多此一举,因为作为“英雄”的他们,除了回到战场,别无选择。
那为什么还要拍呢?像很多人说的,李安拍的,从来都不是故事,是情绪。当然这首先是李安作为一个导演的个人风格。但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个年代,从来都不缺少故事,生活永远比故事狗血。但是,我们缺少细微、精致的情绪感受。我们粗暴地用开心、不开心来界定情绪,它们之间的桥梁也许是煮一碗面(笑)。我们有意忽视那些高于一碗面的细碎情感。
也许,李安电影告诉我们的,就是那些比一碗面更多的东西吧。因为,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固然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成长,更在面对事件的情绪中成熟。就像那句著名的话所说的“重要的不是你的经历,而是面对经历的态度”,李安想必深谙此理。
无戒365写作训练营日更 Day 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