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很少再在朋友圈发言,只有一个原因,一拿起手机就像一入候门深似海,时间哗哗地流走,等醒悟过来,一两小时已经过去。直后悔当初为何要拿手机刷朋友圈。不只是我,周边的朋友也如此感慨,一看朋友圈,一整晚就这样过去。还有人在微博上发问,有没有能索住手机屏幕的APP,一拿手机就后悔得想剁手啊。
一部小小的手机现在集合了各种功能,成了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而对朋友圈的依赖更让我们几乎一刻也离不开手机,但又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手机分明是夺走了我们的时间,把时间吞噬得无影无踪,它就像一个黑洞,无底的黑洞,望不到边缘。
我们一边恐惧它,一边无限依赖它,在矛盾之中,自我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朋友圈到底有什么好看,如此吸引我们?
朋友圈成了公开的秀场,怀着无比好奇的心理,让我们可以光明正大的窥探别人的生活。小A去了马尔代夫,晒了美照,啧,身材还这么好,看来人家生活过得;小B在读书,读了一本没听说过的高难度的书,拍照的那一页就够让人想一会子的;小C到点就发心灵鸡汤,在如此高浓度的味道下,不知他是否也如心灵鸡汤般云淡风清;小D运动达人,每天都发走路的公里数和步数;小E是晒娃族,谁让人家生了一个萌哒哒的娃呢……朋友圈每天都在发生着朋友们的精彩生活。鲜亮的生活让人看得羡慕不已。
而那些敢于秀出自我的人,在一片点赞声中也获得了极大的自我满足与自我鼓励。但发现,除了这些活跃度高的人,大多数人都是寂寞无声的。他们甚至连点赞都不动一下手,默默地看,默默地在心里赞,就像没有看过一样。他们从不在朋友圈发表言论,但却密切关注朋友圈,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天,他也是隐身一族,对朋友圈发生的一切了如只掌,但他从没有表明他出现过。这样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怀——江湖上从没出现过我的身影,江湖上的传闻我都知道。
这样的感觉就如同穿了隐身衣,畅快地大家中间行走,别人却发现不了你的身影——这也是一种自我满足,满足于光明正大的窥探心理。
另一种人却是超活跃份子,他们的身影到处都是,不停地点赞,不停地转发,与其他人互动频繁。他们无疑是朋友圈里活跃度最高的人,哪里都有他的声音。他们热衷于转发朋友的各种原创动态,他们积极地点赞、发评论。如果你认为他们平常闲得无聊,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都有一份工作,似乎还挺忙碌,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在朋友圈频频现身。
在我执着于刷朋友圈的同时,发现了一个秘密,这秘密让我豁然开朗——朋友圈的现实是理想的现实,并不等于真实现实。这话有些绕,实际就像摄影一样,你把焦距对准一朵花,其实花是长在一片杂乱之中,周围垃圾遍地,但你只对准了一朵花,你的镜头呈现就是一朵美好的花,而杂乱被截取在镜头之外。
朋友圈里的原创照片也最受推崇,不关技术水平,不关审美角度,只在于勇气,各种随手拍,有的确实拍出了水准,有的确实亮出了低水准的审美,但这并不妨碍拍照者的热情与观赏者的热心。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说,“摄影通过一个复制的影像世界来装饰这个已经拥挤不堪的世界,使我们觉得世界比它实际上的样子更容易为我们所理解。”多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这也是当下朋友圈的一个写照。
一位朋友最近对我说, 找他就打电话,其他一切联系方多均不回应,因为他把其他除了电话之外的联系方式都删了,他说,世界顿时清净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