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的孩子经常吵闹,不好带,是很多妈妈的困扰。今天,就从我家孩子的现象,来聊聊孩子吵闹的话题。
我家馨馨的吵闹
最近出差,昨晚,妈妈让我家馨馨躺床上,自己玩。我想馨馨,和馨馨、妈妈视频,馨馨见状,也开始哇哇大叫,伸手要拿手机还是什么。
妈妈继续拿着手机和我视频,没有直接给她,馨馨继续哇哇大叫,伸手要。
妈妈见状,也跟着学“哎呀哎呀”,试图盖住馨馨的声音,同时,妈妈开始挠馨馨痒痒,逗的馨馨开始忘记了手机,哈哈大笑。
以前,也曾出现过,馨馨吵闹,妈妈也学样“哎呀哎呀”盖住她的声音的情况。
这样有什么不妥吗?
孩子吵闹,强压、转移的危害
1、孩子的需求没有满足
1岁多的婴儿,其还不会自己用语言表达,只能通过肢体语言,如伸手,眼镜看哪里等,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哭闹、高兴,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小朋友哭闹,伸手要东西,这是她自己在探索、在学习。
如果通过“哎呀哎呀”,或者挠痒痒逗乐她,虽然可以使吵闹转移,但却让她错失了一次学习、探索机会。
就如:饿了要吃饭了,你却带她去玩一下游戏!久了,容易得病!
2、示范了不良的情绪处理方式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这种情绪处理方式,做了相对不科学的情绪示范。
3、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我记得在《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里,对孩子的哭闹原因,有一个详细的自检表。里面好像就有一条:孩子的腹部是否有硬块。而我家的宝贝,曾经就有发生过,腹部硬块,还专门去动手术的事情。
听懂孩子吵闹的原因,不放过细节,可以避免潜在风险。
正确的处理方式
1、以孩子为中心
在符合安全、基本规则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小朋友自由的探索,满足他的需求。而不是,强行按我们大人的意愿,来左右。
教是为了不教,最终,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2、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
蒙台梭利把感官教育分为视 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五种。而且,强调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而我家馨馨,在外婆家时,我经常主动给他弄一个专有凳子,有个桌子,并提供一些玩具,让他可以玩,而不是,两手空空。
在床上躺着时,我经常给他一些书本,可以有各种图画图像。记得,上次从《博物》杂志中,看见一只公鸡,馨馨跟着我学了一下公鸡叫。我很惊讶,然后我就延生拓展,学了青蛙、猫头鹰等各种动物叫,知识面一下就延生了很多。
而且,比较让我有点内疚的一件事情是,我家馨馨,走路学的稍微晚了点。平常在床上干躺的多了点。
3、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
针对上述案例,妈妈采取的是压制、转移策略。其实,一个更好的处理方法是“询问情绪的方法”,正确示范情绪表达。例如,如果是我,我可能会这样处理:“馨馨,你是不是想要手机?想玩这个手机是不是?”“这个手机现在妈妈给你拿着,现在不能给你”。
这不就是:“反应式倾听,帮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吗?
我记得,我还在我家墙壁上,贴上了一个《正面管教情绪脸谱》,原来,可以这样用!如:“刚才,馨馨是不是有点着急?”,可以引导小朋友对着图画,来表达。
结语
在育儿路上,“尊重天性、以孩子为中心”,是经典育儿方法的基本原则。
听懂孩子吵闹原因,帮助孩子表达情绪,满足需求,不强压,不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