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葛大爷的经典一躺,火遍了大江南北,可谓是开启了“丧文化”的篇章。
当我对“丧”这个字还停留在“丧家之犬”这样的字面理解的时候。公众号大VSpenser的一篇文章,让我了解了“丧文化”的存在。
他提到,当我们追求而不可得,无法控制命运的时候,丧,也许是属于我们的最后的慰藉了。
这让我想到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当我们对生活产生了“习得性无助”的疲惫感,感觉自己做什么,生活也不会因此而发生质变时,便不如什么都不做。
什么都不做的时候,“丧”也许就成了我们一书胸臆的美好出口。
当“你只要努力,就能够得到你想要的;只要不放弃,终究会成功”类似的鸡汤喝多了以后,似乎让我们会心一笑的“毒鸡汤”,便显得更得我心。
1 丧,是一种选择
问问自己,有“丧”的资格吗?
譬如Spencer提到,奇葩说里的邱晨,经常在开篇辩论时提到说,自己是一个很丧的人。
虽然她选择了“丧”的状态,可是她的成就和收获,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不那么丧”。
当我们沉浸在“丧”的状态中时,得扪心自问,我“丧”得起吗?
就像是前两年流行的“Gap Year(间隔年)”,风光的背后,有多少灰溜溜跑回来的人。
富翁和渔夫,两个人都是享受阳光与海滩,但对富翁来说,这只是他的其中一个选择罢了。
2 非“丧”不可吗?
既然“丧文化”这么流行,是不是代表我们就没有出路了?
如果“丧文化”真的能给生活带来任何好处的话,那我们努力又有什么用?
《积极的力量》中告诉我们的,积极能让我们更幸福、更健康、更聪明,难道是骗人的吗?
是不是积极无用了?
“丧”的人会说,我有努力呀,怎么没努力?努力见不到效果怎么办?别人轻轻松松就能创造出你几年都达不到的成就。就开始散播“努力无用论”。
罗振宇曾经说过,所谓的鸡汤,就是给你喝,却不给你勺子。
鸡汤喝不上,是假鸡汤;喝上了,才是“补身汤”。
积极的心态,不能因为一两次挫折,而“一票否决”,而是抱有希望的同时,不断地行动,不断地寻找出路。
“丧”,除了上面提到的“无能”,还因为我们对生活失去了目标和希望。
这也难怪目标管理为什么会这么火?因为当互联网的快速兴起后,大批的新兴产业不断兴起,我们脑袋更新及学习新知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技术的发展。
以前那套对目标的设定方式已经远远地落后了。
所以我们更需要带有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迎接新时代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丧”并不可怕,它是一种调剂和自我戏谑,如果你真的把它当做心中认可的文化,那就危险了。
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