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
在我过往的经历里,有过走投无路的绝望,有过盔甲刺穿的疮痍,也有过喊天天不灵的无助。
当我的形单影只快招架不住负面之势,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寻求安慰的时候,我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救人”的能力。
这些救错的手段如同开错的处方,让原本的无力更是雪上加霜。
而反过来,在我们充当别人的救生员时,又是不是真的给对了救生圈?
1.
前不久,我的一个好朋友和劈腿的男友分手了。她很难过,一连多天都躲在家里不见任何人。
几个好闺蜜知道了,都怕她把自己憋坏,就想法儿找油头让她出来缓解下情绪。
有一天,芳芳组织了一次下午茶,好不容易把她叫了出来。等她坐定,大家就开始争相“安慰”她。
冰儿火辣性子甩出来,说:“不要难过了,那个渣男,根本配不上你,分了是种解脱!”
文艺范儿的小桑说:“别难过了,往前看,谈恋爱就是打麻将,不打出去一张,就摸不到更好的牌,更好的男人在前面等着你呢。”
我的这个好朋友听她们你来我往,一人一句,本来看似平静的情绪渐渐被撕开,红肿的眼睛也开始泛起泪光。
坐我旁边的小艾看这情况,觉得这是个极好的信号,因为憋屈的痛苦只要发泄出来就算好了一半。
于是,又接着说:“你这个都还好,起码你们还没结婚。你知道么,我和我前任在一起了3年才发现他已经结婚了,还有个5岁的孩子…。”
就在大家以为,僵凝的气氛正朝这种刻意营造的“欢快”扭转,而我好朋友也快临近摆脱负面情绪拐点的时候,只见她原本存在眼眶里的点滴泪花瞬间一涌而出。
她站起身说:
“我知道你们都关心我,但我不想要更好的男人。我也想解脱,可是我真的很难受,我做不到,你们都不能理解我...”
那些卡在嗓子眼的委屈顺势都喷撒出来,四处蔓延。我感受到了“各种安慰”下更难以掩盖的痛。
伤痛本身也许要不了命,但在伤痛上不停的贴各种“假药膏”,就有可能会将人置之于死地。
「不懂得安慰」,和火上浇油一样,是另外一种在伤口上撒盐的方式。
2.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好心可能会被当做驴肝肺,我们也会抱怨朋友读不懂我们的良苦用心。更有的时候,我们用着操碎的心,博来的却是一腔愤怒。
我们用各种方法“安慰”朋友、亲人和那些对我们重要的人,但我们的言语却似乎没有「正确表达」出我们对别人的理解和爱。
我记得去年有一阵儿我工作很不顺利,当我实在扛不过去的时候,我找最好朋友倾诉。
当时,她听完我的问题后,用最平常不过的语气说:
“生活就是这样的,总是会有不顺的。什么不好都会过去的,自己活得开心些。”
说实话,面对这种毫无挑剔的哲理说辞,真的没让我有丝毫的好受。
就像原本小心翼翼敞开的伤口,一下子给封上了 创口贴,越发透不过气来。
我并没有责怪朋友的意思,也没有要求别人一定要为我做点什么。
但就是一个看似简单的“希望被理解”的需求也那么难满足。
而那之后,我也更加谨慎的开口。
因为我觉得一个「示弱的请求」在没有得到理解后的「失望」,远比「自我愈合」看不到「希望」的威力还要大。
「不懂得安慰」,会掐断对方最后一点求助的勇气。会把我们和对方的交流通道关闭。
3.
那如何避免这些无效甚至是带有杀伤力的安慰,去正确的安慰别人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看我们安慰别人时可能犯的错误。
第一种模式:
以上帝的视角或者圣母的姿势去安慰别人。说一堆人生哲理,用理性分析去压制对方的情绪。
比如:我的好朋友对我说“都会过去的”,还有小桑的安慰词“别难过了,往前看…”。
每个人在受伤时,都无形中会放大痛苦感受。他们希望的是受到「独一无二」的关注。
但当我们用哲理,普度众生的话来安慰他们时,无异于是在说:
“你和其他人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你,并没什么特别的。”
第二种模式:
用激励的方式去告诉他们要坚强,用道德规范来强迫他们的情绪就范。
比如:冰儿说“渣男根本不配你”,或者我们也常听见有人说“坚强一些,女人不应该是为别人而活,你要活出自己的意义来”…
对受伤的人来说,ta会想:
“你妹啊,我现在连活都困难,还跟我讲毛意义…”
用佛洛依德的话说,当我们在受到负面情绪攻击,即“本我”(包含本能、冲动与欲望的生物面)想要宣泄时,现实的“自我”会用道德的“超我”来压制“本我”,保证两者的平衡。
这个平衡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所以,当我们还处于调解过程中,自己的内在自我就在不断打斗的时候,别人又运用“你应该…”的道德模式去安慰对方,就相当于对“本我”进行二次施压。
结果你懂的,就是情绪会以反作用力越演越烈。
第三种模式:
比惨。用自己类似的更惨经历去淡化对方“痛的程度”。
在为的上一篇文章《为什么我们会在表达时玩砸了?》有说到过,我们在处理重要关系时需要用「连接思维」而不是「比较思维」。
除了这个原因,“比惨”更深层的问题在于:
当我们在诉说自己比对方更惨的经历时,实际上是将关注的焦点从「对方」转到了「自己」身上。
明明是关怀对方,变成让对方觉得“我需要来关注你”。
这种偷梁换柱,让需要受关注的人,瞬间失宠,是更大的痛点。
4、
那究竟该如何进行正确的安慰?
我们在寻找慰藉,希望得到别人安慰时,其内在需求都是寻求一种「被理解」,获得一种「不孤独感」。
注意,不一定是真实的陪伴。
因为当我们对不幸无法释怀时,不管导火索是否掺杂外在因素,我们内心对自己的态度是「部分否定」的。
比如,接受男朋友劈腿的事实就一定程度否定了自己曾经“看走眼”或者“轻信对方”的错误;不接受就是在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哪里不够好“才让男朋友转头找向别人的。
正是这种进退两难的“否定”内耗了我们的能量,让我们越来越无力。
因此,我们才会想要「被理解」,通过别人来告诉自己:
“你没有那么糟糕,我们接纳你。在你被情绪袭击时,我们都会在你的周围,做你的后援军。随时一声吼,我们立马就可以跳出来。”
而如何向对方传达「你是被理解的」,心理学上提出了一些方法。
第一种:倾听。
这点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是「正确的废话」。但在我的经历中,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可能连1%的概率都达不到。
毕竟,在这个匆忙的社会,每个人都争分夺秒的想直接获得答案,而不是耐心的探究问题是什么。
倾听的关键在于:让对方的情绪可以疏通出来,起到引流的作用。
比如:对方在跟你说自己烦恼时,如果我们不知道要说什么,就保持耐心的听、认真的听就好。可以说:
“嗯,我在听。”
“你继续。”
“还有么?”
“我明白了,你还能再说细点儿么?“
第二种:内容反应技术+开放式提问。
简单说,内容反应技术就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对方的说的内容进行概括,再用自己的话反馈给对方。
内容反应的关键在于:明确向对方传递一个讯息「我在听你说,我是在关注你的」。
不好好的听,也就概括不了重点…更谈不上反馈。
开放式提问,就是问“为什么”,"怎么样”,而不是问“是不是”,或者“对不对”。
这种提问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表明我们对「对方的事情」感兴趣,也就是平时所说的“上心”;另一方面也是让对方能够从回答中,自己找到情绪的解决方案。
比如:“刚刚你说觉得男朋友对你冷淡了,后来发现他在频繁和另外一个女生约会,你是怎么发现的呢?”
“你说你最近状态很不好,晚上惊醒,感觉压力大。你是从什么时候有这种感觉的呢?”…
除此以外,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共情」,想必很多人都听过。
讲的是一种「体验对方内心世界的能力」。
这里的体验并不意味你必须经历过和对方一样的事情或感受。在我看来,这是我们安慰或者理解别人最高级的能力。
我记的有一次看对“SHE”组合里的Selina烧伤后的专访。
主持人问,她是怎么从烧伤加离婚这些重大打击中走过来时,她说,特别感谢hebe和ella的陪伴。
因为当时在健复期,她需要穿半年厚重的紧身衣来防止疤痕增升,衣服又重又厚,穿脱都是一种受罪。
她的这两个好姐妹就每人都搞了一套紧身衣,陪着她穿和脱。这让她感觉到她依然有人陪伴,这些爱都化为了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力量。
这就是共情。
也许我们无法也无须去经历我们重要的人所经历过的。我们可以做到的是穿透事件和物理限制,去和他们做情感上的通连,去和他们同频共振。
而这个同频的基础就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用开放的心去积极关注和理解「对方」。
每一个人在同时是自己的时候,也是别人的「对方」。我们想要拼命穿上的盔甲也许正好是别人的软肋。
也许最好的安慰不在于言辞,而是用行动告诉对方“我和你在一起”。
而安慰的作用也不在于安慰本身,而在于让对方感受到“你并不是一个孤岛”。
写作思路:
1.通过身边朋友的例子,来展现被大家忽略的“不会安慰”的言辞和场景;
2.通过我自己例子表现“别人的不会安慰”,是如何让我感到“不被理解”的;
3.挖掘例子背后错误的表达模式,以及对应的危害。不会安慰伤害的是被理解的深层需求;
4.提出可以参考的方法。并升华主题,从安慰别人引导到每个人自身。因为不会安慰人,反过来也就无法在我们需要“被安慰”时得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