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课间,担任我们班的别的学科的老师向我反映一个情况:说有家长给她打电话,说对我这个班主任不满意,说我对班上的一个“坏孩子”太好了,他犯错误的时候,光吵别的孩子,却没有吵那个“坏孩子”,说我这样做不公平,甚至有家长说我是不是收了那个“坏孩子”家长的礼?他们觉得我应该每次都严厉批评那个他们眼中的“坏孩子”。唉,听到这话,我真的有点委屈,说这话的家长不了解情况,还如此冤枉我。
后来想想,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没有直接当面跟我说,都是传言,我也没有必要去计较。只是,我真的想说说他们眼中的这个“坏孩子”。
在说这个孩子之前,我想说说在假期里看过的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那部电影对我影响挺大的,马修老师新到一所学校,所带的班级,简直糟糕透顶。在常人眼里,那些孩子很坏,什么坏事都做,欺负别人,撒谎,给老师办难堪,甚至让一名老师的眼睛受伤,你能想到的各种坏事他们都能做的出来,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班级,马修老师依然不曾放弃对任何一个孩子的教育,用他专业的教学精神,用音乐,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孩子,最终孩子们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马修老师因为不服从校长的命令,最终还是离开了那所学校,但是所有的孩子都记住了马修老师,为他在楼上折飞机送行,这是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的镜头,马修老师不仅教会孩子们音乐,也教会了孩子如何做人。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当年的学生对马修老师的回忆。
回到我自己的班上,我们的孩子当然不会那么糟糕,大部分孩子都很懂事,但是这个家长眼中的“坏孩子”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觉得是在嘲笑他,而迅速被激怒,想要去打别人,当老师想要制止他这种行为时,他就会情绪失控,在班里大吼大叫,让老师没有办法上课,只能先处理事情,先安抚他的情绪再上课。
记得第一次,他在班上发脾气的时候,我冷静地看着他大吼大叫,看着他喊出自己的委屈,等到下课的时候,已经情绪稳定了,又像一个正常的孩子一样,同别的孩子玩耍。我只想在他冷静的时候,再来教育他。
还有一次,我在教室后面听语文课,他上台去发言,老师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读书感受。提到《窗边的小豆豆》中小豆豆上的学校时,他说错了,说成了“巴圃园”,台下的学生一阵哄笑,不管这笑声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嘲笑,都让他理解成了嘲笑,之后有学生纠正他,说是“巴学园”,他一点也不接受,愤怒地说:我看的就是“巴圃园”,气哄哄地回到自己座位上,同桌又小声跟他说话,指指书皮上写着“巴学园”的字样,他没有再说话。如果当时孩子们没有嘲笑他,而是举手向他提出诚恳的意见,他不会发怒;如果他不是那么敏感,不是那么在乎别人对他的感受,他也不会发怒。是环境,也是心理问题造就了他现在的样子。
不发脾气的时候,他和别的孩子一样,老师派他值日,因为学校有活动,所以要进行彻底地大扫除,我看到他为了把教室后面的地板擦干净,甚至跪在地板上,用抹布把地板抹干净。当他认真对待学习时,单元测试就可以考100分。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在他遇到问题情绪失控的时候,我采取的是冷处理的方法,而不是与孩子对着干,不明白情况的家长却认为我不敢吵他,我袒护他。我不能对着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大吼大叫,对于这样的孩子,教育是要换一种方法的。
我知道,这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但绝不是一个坏孩子。我清楚地记得,开学初,与他爸爸交流孩子的情绪问题,他爸爸说:“他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但是他没有坏心眼。”他只是一个孩子,正是一个可以塑造人格的年龄,我们不能拿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呀!他的这种性格的形成,与他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关,与他身边的人、身边的环境有关,要想改变他,只能慢慢来,教育,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
越是这样有问题的孩子,越是缺少爱和关心,我们更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然后再来教育孩子,一味地批评只能把问题孩子推的更远。推的越远,孩子的心理问题就会越大,那就会有更多新的问题产生。
我觉得,应该像马修老师学习,越是这样的问题孩子,越是不能放弃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这也就是在此文开头,个别家长对我有意见的原因。我真的想对这位家长说:对不起,我的眼里没有坏孩子。
在我的眼中,没有坏孩子,只有问题孩子,我愿意用更多的爱和责任,让每个问题孩子都能走上正常的轨道,都能健康成长。
现在这个孩子还是会偶尔发脾气,但是次数越来越少了,我要一点一点去教育他,去改变他。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我有责任让他们变得开朗、阳光,学会替人着想,也接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都能健康成长,互相帮助,因为互相关爱而露出灿烂而真诚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