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农耕课》从四月份申报,5.19启动《升子》课,6.03牛沟小学《笼嘴》课,6.14第三次研讨,8.9夜读农耕课随想,8.11第四次研讨会,9.14开题《石磨》课一路走来不断否定不断完善。
确定了课程体系和分工:
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支持与鼓励,但我们的压力很大!
其一我们得对得住关心和支持帮助过我们的人!得对得住自己!
其二课程的开发与国家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大的问题,说说容易,但做起来难,做好更难!
其三之前的探索并不是很成功,团队人员会缩水,更多理念,思路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孩子真的能喜欢吗?能提高学生的的素养吗?
其四有些策划实施有难度。比如“连枷”实际应用很难找到;外出实践多方压力太大(安全、经费、资源等)
骆总推荐,我午夜再一次点开了这篇文章,理解还是肤浅了。
文中摘抄:
实验原创性都在孩子们身上。
这一次寓教于乐的研究,让孩子们亲历了科学的魅力。“科学很酷,也很好玩儿。因为你在做别人从没有做过的事情。”
然而更重要的,是在玩儿一样的研究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提出科学问题,如何用科学思维的方式去设计策略,去解决问题。重要的,是在“玩儿的”过程中种下的那粒小小的科学的种子~
骆总引导:
@甘肃大寨小学王富贵特别请王校长认真思考,对比您想做的乡土课程,中间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你设计的乡本课程,例如认识农具的来源,形状,作用价值,但都是想让老师灌输给孩子们一些道理,而这些东西缺乏乐趣,也缺乏探索思考的过程,简单呈现和需要表达,孩子们是被动的,除了不考试以外
午夜深思:
1、课程开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绝非易事,需要一个漫长的历程,道路是曲折的!要内心强大意志坚定才行!
2、课程开发要以人为本,尤其是“是学生喜欢的,有助于学生素养提高的,有助于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学生、家长、教师三角关系”。
3、地方特色具有乡土气息,能为孩子找回属于自己的根,育有根的之人,做有根的教育。
4、课程的设计策划必须从实际出发,是可实施的,是有一定层次的“跳一跳摘桃子”。
5、再次完善方案,策划,实施;寻求专家指导;争取经费支持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