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五:员工的窘境
就属性来讲,媒体从业者应当是一群创意性人才,虽然“技术”也是很重要的从业条件。而所有强调创意的行业,跟地域的关联性就不很强了。
技术可能会因为地方狭小缺乏交流而落伍。但是创意则不同,不见得你在大城市就能制造出好的创意,而在小城市则不能。创意,很大程度上和使用者有关。
所以,与其他行业往往会向发达地区集中的情形不同的是,很多小地方经常会出现比较不错的创意案例,形成很不错的个性网站等等。
很遗憾,当下媒体从业者又往往是十分“从众”和“跟风”的一群人,成功案例现在很容易传播和复制。这又使得很多可能成功的创意被放弃。
当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对方感慨道“现在能人太少了”。我反倒认为,是他们发挥的空间太少,很多人没有实现自己创意的机会。
这也反映当下地方经济社会大环境的一些问题,活力不足,缺乏平台,既有人才往大城市流动。
其实,地方媒体的从业者是一群嗅觉灵敏的半官方人员。他们一只脚在体制内,一只脚在体制外,体制内保温饱,体制外鼓腰包。所以,他们生活的地方是现在已经为数不多的几个“灰色地带”之一。
结语
迄今为止,地方媒体仍然在官方的余荫之下生存着,短时间内还没有消失的迹象。他们在一个不透明的市场环境中,依靠着各种模糊的规则生存,试图突围,却不得。
官方的背景一方面给予了他们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也限定了他们的活动范围。地域的限制是他们冲不破的牢笼,让他们失去了走出地域的能力,只能在自己的家乡闭门造车。
另外,他们因为承担着政府的“文化”工程,所以会做很多政策性的尝试,服务于当地的旅游、餐饮等实体经济,又因为这种“面子”行为本身的特点而很难成功。
地方媒体生长的最强壁垒就是本地化氛围浓厚,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地方人群的需求,展示地方特色。因此,造成了各地媒体的差异性,这本身反而增加了被兼并和排挤出市场的难度。
总之,地方媒体因地方需要而存在,没有满足更大范围人群需要的驱动力,也没有进一步扩大生存领地的能力。其存在的必要性是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的结果。
但是,将来互联网将逐渐走向精细化,这片天地仍然存在出现大型“猎食者”的可能。
随着营销人员本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对宣传数据会越来越重视,也会对宣传效果开始重视,不透明化的生存环境也会随之瓦解。
当下的地方媒体,犹如行驶一条单向车道上,路面质量不高,但足以平稳行驶。路的两边都是架着毛玻璃的护栏。也许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有护栏之外的庞然大物斜刺里冲过来,把他的前途直接封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