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年段界限不明显,阅读教学没有上出年段特点。
而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语文教师不能正确把握各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或越位,或缺位,造成阅读教学的盲点。更有甚者,教学时跟着课文内容跑,跑着跑着必然就把既定的教学目标跑丢了。
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改变低年段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有效策略。
沈玉芬老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阅读教学设定要求,归纳出4个方面:
阅读的方法与能力;阅读的理解与体验;阅读的容量与积累;阅读的态度与习惯。
低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应仅仅围绕学习“阅读力”这个核心,设定在4个方面:
(1)识读。借助文本正确认读1800个汉字,奠定文本阅读的基础。
(2)朗读。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破句、不指读、不唱读。
(3)阅读。了解词句的意思,能读懂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对感兴趣的人和事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人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4)诵读。在文本阅读中丰富情感积累,并背诵优秀诗文50篇。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识读”是借助工具识字;“朗读”是出声地读;“阅读”是不出声地读,是静思默想,潜心体会;“读”则重在背诵积累。所有的“读”的能力都需要“情”的内在推动,逐步从“愿读”,到“乐读”,到“好读”,到“勤读”,直至“独立读”。
姜晓欢:(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在表述上宜表述为“在教师指导下”、“借助文本中的注音”等,表明学生是在什么样的学习条件下达到目标的。
(2)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是适度的,可区分水平层级,而不是模棱两可的。也就是说,不要用概括类的词语来表述,指向性要非常明确!
(3)教学目标是可测的。阅读教学目标是学生的行为能力目标,应该表述为可以观测与监测的行为动作,如“分辨”、“区分”等,而慎用描述心理状态的词汇,如“体会”、“感悟”等。注意“最近发展区”。
研制合宜的教学内容
孙建兵:教师要有统观教材的能力,要对照年段教学目标,有选择性地确定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取舍)
张勍:阅读教学要善于将一篇篇课文与活生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创造性地研制出切中学生心坎的教学内容来,以推进语文课程内容建设。
薛法根老师所倡导的组块教学,从生活中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形成三个动态、即时、开放的教学内容板块:
(1)以语文核心知识为“内核”的内容板块。
核心知识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最常用、最具摄取性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等。教师要从教材文本中发现这些隐藏着的核心知识,进而围绕某一个核心知识点,从文本中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按照“教—学—练”的不同功能,组成教学内容板块,以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2)以学生语文能力为“内核”的内容板块。
基于学生年段能力发展目标群,并以此为“内核”,从教材中选择适合学生某项能力训练的语文学习项目,整合成教学内容板块,实现“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
(3)以语文问题解决为“内核”的内容板块。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取学生面临的各类语文生活问题,并以问题解决为“内核”,选择相应的语文解决策略,设计成适合学生实践运用的内容板块,以形成“生本化”的语文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他以现有语文教材为蓝本,唱好“三步曲”,组编切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板块”。
一是“减”:运用减法思维,将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的“内核”——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
二是“联”:根据 “内核”,将社会生活中与之相联并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选编进来,以相同的内容丰富“内核”;以相似的内容区分“内核”;以相反的内容凸现“内核”。以此拓宽学习领域、开阔学生视野。
三是“整合”:围绕“内核”,将选编的相关内容有机组合,理清序列,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学“板块”。
研制合宜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对文本作深度解读;必须要将文本和生活联系起来,生成具有多重功能的教学内容板块,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而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切合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什么样的年龄读什么样的书”。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王晓奕:基于儿童的学习需要。
以词语造句为例,方法:现场运用、续编故事等,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将词语的运用具体化、情境化。
朱菊英: 为了目标的有效达成。
“会用”是最高层次的“理解”,有时与其费劲脑筋去解释,不如让学生用词说话。
钱一欢:应对课堂的教学现场。
变换一下既定的教学方法,顺应孩子的学习状态。
“教什么”需要我们具有课程意识;
“怎么教”需要我们既有教学意识;
“为何教”需要我们具有反思意识。
所有的教学方法,最为可贵的便是激励与唤醒。这是教学成功的一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