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看了《被讨厌的勇气》一书,现在感觉像要说些什么。
阿德勒是被称作自我启发之父一样的存在,在几近翻阅完一本书的时候,我突然理解,这些浅显不过的道理,藏着怎样鼓舞人心的力量。
他教你以一种足够客观、不自恋、远观自己的元认知方式,重新认识自己,或者说,重新复习,那些浅显的“大道理”,但这一次,他的学说既深入,又环环相扣,试图向你真正解释,“作为个体的力量”,仿佛你在他的指引下自己独立走完了一个圆圈,让你获得某种“完整了”的感觉。
他认为个体渺小的,从而不必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活,其实自始至终,你最“忠实”的观众只有自己,不论你是糟糕的、还是受人喜欢的,大多数时候,别人并不在意,也并未像你以为的那样投予关注;
他认为人应该发展横线关系,不要为了逃避矛盾,而甘愿发展纵向关系,让自己自降一级。横向关系的核心是,保持意识上的平等并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他主张课题分离,你可以从现在开始你的人生课题,以你之力,按你希望的意志作出改变。但,如果你的课题中有与他人相关的部分,不要期待那个人会以你期待的方式回报你——那是别人的课题,而你无法干涉。意识到如此的时候,才不至于让期待落了空。这样看来虽然有一种“不抱期待,就不会有失望”的悲观论调,但其实,那个“果”本身就是我们能力范围之外的,既然如此,何必把自己根本无法掌控的期待,抓在手上呢。
还有我印象深刻,甚至感到颠覆和冲击的——“目的论”,
虽然我并不曾了解过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学,但我曾经很执着于去分析,“一个人现在的行为,是受过去所影响” ,并自己总结出一句:“现在的人生不过是给过去还愿“这样的话。我很相信人的过去给人的现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植在他内心的某种创伤或渴望,也引导着一个人的未来做出相似或回报式的决定。这其实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总是尝试从过去的人生经历中去寻找答案。
但,阿德勒认为心理创伤根本不存在,他认为人作为个体,完全有能力为了未来,而在当下做出相应的努力,过去的经历有或没有意义,取决于你,如何定义那段经历。
岸见一郎说,其实阿德勒的学说,是关于勇气的学说。
我现在似乎有点理解了。
作为个体,如何让自己在人际关系中保持自尊,赋有洞见本质的能力从而不怒,相信自己的价值,而且不仅仅是把这些作为自己的价值观,而是真正’理解’这样做才对自己善,对他人亦有善,从内心深处真的会长出勇气。
勇气会让你更自由、更懂得选择,尽管我们这一生都需要为此而不断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