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我的猪皮皮聊天,说到痛感这件事,她提出了一个观点,觉得痛感应该只有长短,没有深浅之分。
消化了一下这个观点,觉得十分认同。
虽然说生理上的痛感很久之前就有各类科普文将之分为十级,但是每个人的感痛阈值是不同的,有人破点皮就哀嚎连连,有人刮骨疗毒依旧谈笑风生。
你问痛不痛?
破皮的人说痛得简直是要死了,刮骨疗毒的人说还好还好可以忍。
你总不能说,破皮的人受的是小伤,那点痛就不值一提了呀。毕竟对蚂蚁来说,一滴水都可能是汪洋呢。
我更倾向于将痛感视作一整份,对于每个人而言,能感受到痛,那便意味着已经越过了忍受的极限了,再去对比极限之上的极限,其实意义并不大。值得参考的是痛感持续的长度,有些人痛得久一点,我们称之为不耐痛,有些人痛的时间短一点,我们夸他恢复能力强。
白天在知乎逛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愿意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有个观点是,负面情绪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能够通过不舒服的感受,刺激你的身心,让你记得下次离让你不舒服的东西远点。
其实痛感应该也是属于负面情绪的一种,借此来做个引申吧。
我一直自诩是抖M,以热爱BE著称,在看到完美结局的时候总会有莫名的空虚感,总觉得完美结局背后应该还有什么。
我热爱的BE痛感源自于对残缺的共鸣,能够强化世界观中的“求而不得是最美”、“人生不如意七有八九”这两个观点。在反复强化这个观点后,就能很容易地接受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如意。
某种角度来看,这种通过痛感刺激来强化观点的行为,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能够保证我无论在做什么之前,都做好最坏的打算,这样就算到时候真的求而不得,那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调整过来,不至于一蹶不振。(啊,这样掀自己的底牌真是豁出去了)
这种保护机制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消极,很可能因为已经做好做坏的打算了,所以干脆放弃挣扎,死鱼一般接受这个事实。
问题下有个回答,提供了一个借助灵修来增强自我控制力的方法:一旦你沉浸到某个情绪中时,快速集中注意力到身边的任何事物上,让自己从胡思乱想的状态中抽离出来,慢慢地控制力就会逐步提升了。方法可行性挺高的,但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效果,想来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看起来很玄学很棒棒的方法,答主提到最大的坏处在于你会逐渐断绝自我催眠的可能性,很难投入某些感情到某些事物上,并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由于讨论的主题是痛感,我暂时将它称为痛感能力的下降吧。
对自我情绪的控制力强了,意味着你受情绪的影响便弱了,在痛感对你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前,你就已经有了自我防御机制避开了它。
但不被痛感支配,意味着你也很难去咀嚼痛苦背后带来的其他情绪了,这对创造性的工作来说是灾难,你无法全情投入的东西,怎么让其他人有共鸣呢?(看看我这通篇写的都是什么屁啊!)
年初看单读出的萧红专题,感慨过这样一段话:“痛苦让一颗心格外敏感。脆弱敏感泪水多的心大多内敛,更愿意用文字来表达不甘。从这一方面来说,痛苦容易造就写作的才能。但另一方面,过多的痛苦可能会渐渐把一颗敏感脆弱的心磨砺得坚硬粗糙,慢慢就麻木了。过多的痛苦可能真的不是天将降大任,只是让你从自觉怀才不遇到归于平庸,最后产出字句干瘪,味同嚼蜡。这样看来,在苦难中能始终用一颗敏感的心直面痛苦的人,或许才是人生赢家。”
愿娘炮心能够永远敏感脆弱泪水多,这样我才不会变成麻木平庸随意将就的成年人。
封面 via 《萧红的房间 | 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