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为知识分子们描绘了一条成长路径:修齐治平。这条路的起点是“修身”。所谓“修身为本”,就是说,“修身”功夫不到位,其他的都是浮云。
“修身”是个绵长而镇静的功夫,而在这个看上去充满机会的时代,在这个看上去充满暴富神话的时代,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舆论中,“修身”越来越多地让位于“风口上的猪”。
在传统产业后继乏力,新兴产业变幻莫测之际,某大咖说:赶上了风口,就是头猪也能飞起来。大咖的本意是提醒众人关注时代的变化,顺势而为,却不料众人自甘为“猪”,挖空了心思探寻风口,恨不得在脑袋顶上装个风向标。殊不知:第一,风口的风再大,猪多了,也是飞不起来的;第二,风口上风向也并不稳定,在风向变化时,风口上的鸟能够轻盈地御风而行,猪却是会摔下来摔死的。
有的朋友说了,探寻风口,紧跟风向,就是“关注时代变化,顺势而为”啊,何错之有?平心而论,倒是没有什么错,只不过不同的人,成就差异天壤之别。第一种人,缺乏对风口的判断能力,既不知道风口的特征是什么,也不懂识别真假风口,只能依靠道听途说,难免上当受骗;第二种人,能够识别风口,眼疾手快,一旦发现风口,立即跟上,“仿制”技术一流,如早几年的团购网站混战,这两年的O2O、P2P,但终因缺乏内功,后继乏力,一旦到了比拼内力的时候,溃败如潮;第三种人,识别风口之后,并不急于跟风,而是花时间花精力花成本,去探索风口的风力大小、风向变幻规律,培养练习御风而行的能力,稳步跟上;第四种人,从来就不把风口当一回事,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创造风口的人。
同样风口之下,第一种、第二种人,只想要结果,不想要过程,舍本求末,即所谓“本乱而末治者否矣”,结果机会来到眼前,或看不见,或抓不住;第三种、第四种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固本培元,因此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创造出新的机会。
也许,有的朋友会质疑:《大学》成书于2000多年前,那时候,一没电二没网,交通基本靠腿,交流基本靠嘴。现在节奏这么快,哪里有时间去慢慢“格物致知”?
首先,越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越需要“格物致知”的意识与能力。想想看,每天的微信朋友圈里,以讹传讹的转发还少吗?在2000多年前,我们只需面对“知”与“不知”的选择,而在当先,我们不仅要面对“知”与“不知”的选择,而且还要面对“真知”与“伪知”的判断。前段时间很火的有关创业的书《从0到1》,作为“Paypal黑手党”成员之一的作者提出了所有成功创业企业都必须面对的7个问题;前任GE总裁,曾力挽狂澜带领崩塌边缘的GE重新走入国际一流企业行列的杰克·韦尔奇,在其最新著作《商业的本质》中也提到:“对领导力的定义就是不断地探求真实和不断地建立互信”……这,都是当代企业家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诠释——虽然他们极可能并没有读过《大学》。
其次,“格物致知”未必就慢,对“如何高效地‘格物致知’”这个问题本身的探索与学习,也是“格物致知”的一种。近年来有不少探讨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寻求发展的著述,其中,我认为最经典的当属《精益创业》,该书提出了一种基于大胆假设、迅速求证、快速迭代的商业策略,不仅仅适用于新创企业快速探索未知的市场,也适用于所有人快速探索未知与不确定的世界。
当我们说“修身为本”的时候,我们在说:自身修为足够深厚,便不易为外界所影响所动摇,自身修为足够深厚,便无须依赖他人的青睐才可成功;自身修为足够深厚,自己便是自己的贵人;自身修为足够深厚,便是创造风口的人。
当我们说“修身为本”的时候,我们在说:在任何时候任何世代任何环境下,“修身”都是发展的根本,是不可动摇的。修身固然不易,如果容易,《大学》也不会至今仍在流传。就在这难易的选择中,“为本”就意味着再难也要坚守,我们可以优化我们的方法,可以使用更先进的工具,但不可改变“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初衷,不可改变“明明德于天下”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