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各地高考分数线陆续公布,许多家庭都进入了紧张、激动甚至剑拔弩张的报考阶段。这也让我回忆起了自己当年的那个黑色七月,迷迷糊糊的一些决定,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事。“蝴蝶效应”的理论中传达了一个道理:一个不起眼的小动作就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那么,在报考这样重要的人生转折点上,到底该如何选择,至少让你在未来的人生中,不会对今天的决定“后悔”?
1,、父母的期待,是动力也是羁绊
刚好最近在读一本叫做《无声告白》的小说。作者伍绮诗是一位美国华裔作家。书里说的是这样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小城市米德伍德,有一家中国爸爸和美国妈妈的组合,并育有一儿两女。那个在学校成绩优秀,在家中独享父母宠爱的16岁的大女儿——莉迪亚,竟跳湖自杀了。
书中把她自杀的原因,一点一点通过日常展现出来。从大环境来看,莉迪亚的爸爸是个中国人,从小遭受种族歧视,因此最大的希望就是融入人群。他对女儿最关心的事,就是她是不是合群,而从未想过她要交到朋友有多难。从家庭环境来看,在莉迪亚五岁的时候,她的妈妈为了实现自己成为医生的梦想而离家出走过一次,在小小的莉迪亚心里,母亲的出走是对她的惩罚,她敏感地想到自己要尽最大的努力把妈妈留在家里。妈妈因梦想破灭,就把做医生的愿望全部压在了女儿的身上。莉迪亚用尽全部努力来满足妈妈的愿望,只要妈妈想让她学习的东西,她从不拒绝。她已经成为了妈妈梦想的傀儡,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这样的日子过了十年,莉迪亚终于不堪重负,选择结束生命。这本小说封面上有一句话很打动我: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青春更是如昙花一现。弄清楚真正的自己是谁,才能奠定以后努力的方向。父母的期待,只是合理的参考建议。尊重但不是惟命是从,只要你能勇敢表达,亲爱的爸爸妈妈,多数都会给予支持。
2、世俗的导向,不一定适合你
如果只是懵懵懂懂,屈从于世俗的观点,往往会为以后的人生埋下痛苦的种子。
如果莉迪亚能够对妈妈say “No!”,她的人生自会有一番灿烂的轨迹。如果你能勇敢地对世俗说“不!”,你也就超越了一次自己。当然,这并不容易!首先,你要花些时间去思考答案。
去年,表弟高考结束以后,我曾问过他想报考什么学校,哪个专业?他嗫喏了半天,最后告诉我说,不知道,能考上啥算啥!这也是好多人的答案吧。想学什么?不知道!想做什么工作?不知道!想要怎样的人生?不——知——道!一切就交由命运的安排,随波逐流。然而命运可不是对每个人都温柔以待。你今天的茫然,只能等到未来的一片灰败。一个不能够自己思考、规划的人,等于放弃了自己大部分的生命。认识到真正的自己,擅长什么,短板在哪里,才能抛下负担,甩开大步向前。
电影《无问西东》中,梅贻琦校长鼓励迷失在“理工科才叫实业”的理念中的吴岭澜,说:“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不过只有这些日子。”是啊,你的青春只有这些日子。自由的,没有负担的,存在着各种可能的青春时光,往往在你还未及思考其真正的意义所在时,就杳然无踪了。遵从本心的选择,不受外在杂念的影响,才是青春真正的保鲜剂。
3、梦想才刚刚开始,人生还有大把机遇
所以,年轻人,请珍惜机会。如果你考到了满意的分数,就需要多花心思问问自己,我要什么?千万不要打烂了这一手好牌;如果你考的不甚理想,降档择校还是补习,也要问问自己,到底要什么?不要因为将就,就随随便便做出选择;即使你考得稀烂,也不要觉得自己这一生就这样完蛋了。也许,你想要的,并非是大学能够给你的。
人生真正的挑战即将开始,你可以依照本心去选择和努力。读更多的书,修更健康的身,养更平和的性。关注自己的提升,才能获得别人的关注。今年,美国出现了首位宣布参加总统竞选的华人——杨安泽。这一次,他注定不会成功。可他依旧认真去做了,并且也得到了很多的支持。所以,找到真正的自己,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也许结果不尽如人意,可你已经在努力的过程中,收获了你该收获的一切。
18岁,是开始逐梦的起点,找到自己的梦想,为之努力,去呵护它,去实现它,去拥抱它。即使28岁,你依然可以重新筑梦,关键是你认可了自己。甚至38岁,都快抓不到青春的尾巴了,只要你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依旧可以再出发。
青年,青年!无论受到怎样的挫折和打击,都要咬着牙关挺住,因为你们完全有机会重建生活;只要不灰心丧气,每一次挫折就只不过是通往新境界的一块普通绊脚石,而绝不会置人与死命。——摘自《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