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裁家长会让孩子的内心很伤悲
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郎朗出了一本自己的传记《千里之行:我的故事》。在书中,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不免一阵心酸:“每年的年三十,我也必须练完八小时琴再吃年夜饭,菜都凉了……小时候,父亲对我太激进了,其实那是对小孩的一种摧残。”郎朗面对来访者,当着父亲的面如是说。
但当爸爸看到郎朗书中所写的这些时,却似乎“想不起”那事了。“我也是该严的时候严、该松的时候松,我也曾经骑着摩托车带他去抓过蜻蜓啊!”“就两次!”郎朗马上说明。
一脸窘迫的爸爸承认:“当然,我也有把变形金刚踹了的时候,总之,郎朗对爸爸的总结是:“独裁!”
朗朗的专辑在美国畅销,被称为钢琴神童。但他想到童年的记忆时只说:“我心里曾经很悲伤!”可以想到,在那些刻苦练琴的日子里,他的心里有太多的无奈和委屈。
其实,说起来,“独裁家长”并不是一个新词汇。如今,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都是家长说了算,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因为大多数家长都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不可否认,天下所有的父母都盼着自己的子女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问题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完全忽视孩子的感受。要知道,逼着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也许孩子会在我们的高压之下选择“乖乖地顺从”,但是却不能让孩子从内心真正认同,结果就会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疏远。
曾经有一个女孩子,学习优异,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但是她说自己不愿意和父母说话。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女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吧。
小学时,我成绩优异,一直担任班干部;初中时征文也屡屡得奖,然后我考上了最好的高中;接着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年年拿奖学金,做了团支书,入了党。
我从小被要求要出类拔萃,做这做那,一直到现在。我不忍心让父母失望,也从没让他们失望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是他不断地要求,而不是一个爸爸对女儿的爱。
读完这个女孩子的内心表白,也许你会觉得这并不能说明父母不爱她,只是教育方式让孩子不能从感情上接受。很多家长都习惯于要求孩子做这做那,他们一心为孩子好,但遗憾的是,他们从来没有问及孩子的真正感受,没有问过孩子是否喜欢这样的安排。而他们这种爱之深责之切的做法,在孩子看来,不过是种独裁和霸道,甚至被看作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这样教育的结果,就是你对孩子再好,为他(她)付出再多,他们也不会从内心深处感激你,相反地,说不定还会对你的“独裁”怨声载道。
让孩子按照家长划定的路线去走,还需要看一看孩子是否能承受这份压力。如果父母给孩子的压力过大,不仅会适得其反,甚至可能会引发孩子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因而,家长应该与子女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而不是家长“说了算”的独裁家庭关系。家长需要教育子女,但同时也要接受子女的建议,从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模式转向开放教育模式。
测测你是否有“独裁”倾向
你觉得自己是一个独裁的家长吗?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事事都要求孩子的家长吗?通过下面这样一个测验,来看看你是否有独裁的倾向:
(1)当孩子说:“爸爸,我今天很不想去上学,我想休息一天。”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发怒的反应:
平和的反应:
(2)当孩子说:“妈妈,我觉得报兴趣班这件事情,我自己做选择就可以了。”你还会继续干涉孩子吗?
干涉的做法:
不干涉的做法:
(3)当孩子说:“妈妈,晚上7点钟有我最喜欢的动画片,我想先看完动画片再做作业,只花费3分钟的时间。”你会同意他先看动画片吗?
如果你会同意:
如果你不同意:
(4)当孩子说:“周末的下午,我有两个很要好的同学会来找我玩。我能不能不去爷爷家?”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答复?
同意孩子的说法:
不同意的说法: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你完全可以给自己一个公正的判断,如果你在这些事情的做法上习惯于强制孩子的意愿,你很有可能有一些独裁倾向。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心变柔软,如何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接纳我们呢?孩子为何不告诉你他在想什么?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走入孩子的心灵世界中去,你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可是在现实中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难堪—别说是走进孩子的内心,就是走近孩子的身边,他都会表现出十二分的不耐烦。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和同学、朋友甚至网友都能侃侃而谈,唯独对自己惜字如金。一旦问得稍微多一些,孩子极有可能会把父母顶撞得哑口无言。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慨: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也无法知道。明明孩子近在眼前,却仿佛远在天边。
家长迫切地想要把自己的担心和忧虑告诉孩子,也希望孩子能将自己的想法及时告诉自己。可是,家长越是耳提面命、谆谆教导,孩子表现得越叛逆,甚至在内心对父母竖起了一堵高高的“墙”,表示他根本不想让你走进他的世界。
有位女老师问班上的一名学生:“你和你父母的关系融洽吗?”那位同学很无奈地说:“老师啊,我现在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了,每天回到家之后,我都会将自己关在房间里,除了吃饭,我和父母都不怎么说话。”
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和父母说话?在女老师的继续追问下,这位同学道出了实情:“和他们说话,总像是在接受命令。他们不想了解我的心思,我也就不想和他们说了。”
看到这里,也许很多父母会感到很诧异,因为他们多半都认为自己做得很到位:我天天在跟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啊,将来定要考大学啊,一定要有出息啊,可千万别走某某的老路啊…难道这不是沟通吗?
还有家长觉得:我整天跟孩子在一起,我陪着他写作业,我为他整理书包,难道这不是交流吗?
实际上,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习惯将自己的“教训”“命令”“责骂”都归于沟通。事实上,这根本就算不上沟通,沟通是双向、互动的,但是父母习惯用单向的、带有指令式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虽然,家长往往倾注了全部的关心和孩子进行“沟通”。苦口婆心换来的却不是好的结果。
这成为一个无法调解的对立:孩子总认为爸爸妈妈不了解自己,而家长却总是抱怨孩子不对自己说心里话。纵然家长有为孩子热忧服务的心,孩子也会感到困惑和无力,甚至会感到痛苦和焦虑。沟通出现了断裂,教育自然难以施行。那么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告诉父母自己在想什么呢?
第一,父母不能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很多家长喜欢事无巨细地替孩子考虑问题,当孩子要做某事时会表现出不信任,这让孩子十分苦恼,他会用强烈的反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父母却很少在乎孩子的这些情绪,反而会用强势来压制他。如此一来,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理解他,不会再对父母敞开心扉。
第二,教育没有针对性。很多父母都喜欢用大众化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喜欢盲目跟风,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过自己的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探讨自己的哪些教育让他感觉不舒服。事实上,只有最适宜的才是最好的,那些不相匹配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不堪重负,感到负累和压抑。
第三,父母喜欢想当然,自以为是。很多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总是想当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在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可实际上却仍然习惯于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期望孩子听话。如此一来,孩子自然不愿意再和父母沟通。
第四,沟通方式有问题。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训斥,都是孩子极为反感的,可是大多数父母除了这两种方式就没有其他的沟通方式。
所以,要想让孩子告诉你他的心中所想,首先必须以信任的态度来对待他,与孩子平等相处,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孩子进行一种朋友式的交谈,这样更容易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当孩子跟你交流的时候,一定要用信任、亲切的眼光注视他,让他感到你在认真听,千万不要显出漫不经心的样子,那样的话孩子的内心也会很沮丧,他当然就不再愿意和父母敞开心扉了。相反,如果孩子觉得父母很重视他,就会变得主动起来,愿意和父母诉说关于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