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晨韵风
在不少文学作品中看过对苏东坡的解读,总是零零碎碎,这个深受文人志士敬重的东坡大哥厉害在哪里?寒窗十二年,课本有不少东坡的诗词,就是留下了一个不断被贬,不断到处浪的壮志难酬又豪放的诗人印象。为何杭州有西湖,惠州又有西湖,为何在交通不便利的古代,东坡的足迹却几乎遍布全国游了那么多大好河山?
01
怀着崇敬、叹惜的心情,花了半个多月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越读越有意思,本文断断续续写了近一个星期,就当作读完此书后为自己整理的读书笔记,以便理清书思路便于理解记忆。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本文的“浪”有两层意思,包括东坡一生的浪荡不羁和一生的波浪起伏。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
从书中很明显可以感觉到林语堂就是苏东坡的粉丝,书中凡是写到与苏东坡为敌的人物,都似乎带上了林语堂的私人感情。书中花了不少笔墨抨击贬低王安石等人,而梁启超的《王荆公传》又大力赞扬王安石,所以传记往往也带有作者个人情感,不一定真实可靠。不过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1036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老爸一生为仕途奋斗,三番四次进京应考但不随人愿。自幼天赋过人的两兄弟学有所成,终于也开始踏上仕途之路。当地风俗原因,他们担心两兄弟考中之后就被京都的大户人家把他两拐走,所以上京赶考之前,十八岁的东坡娶了十五岁的王弗小姐,十六岁的苏澈娶了十四岁的妻子。1056年,苏东坡20岁,三父子从四川成都自旱路穿过剑阁,越过秦岭,历时两个月到达当时宋朝的东都,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苏家父子在此安顿等待应考。“开封是中国首都大城,保有皇都的雄伟壮丽,财富之厚,人才之广,声色之美,皆集于朝廷之上。城外有护城河围绕,河宽百尺,河的两岸种有榆树杨柳,朱门白墙掩映于树木的翠绿之间。”苏氏兄弟不仅见到了久闻大名的欧阳修大教授,还开始游逛华美的街市,吃有名的饭馆子,站在寒冷的露天之下,以一副羡慕的心情注视大官在街上乘坐马车而过。此为“第一浪”。
02
1057年,苏东坡两兄弟进京应试,结果两兄弟都以优等高中,父亲苏洵也谋得官位。才气纵横的苏东坡一鸣惊人,也就有了后来的传闻,欧阳修读到东坡应考的文章以为是朋友曾巩的作品,为了避嫌而把他列为第二。后来,才二十一岁的苏东坡高中进士,不小心成了网红,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不禁让人想起了当年的萌芽文学大赛。就在准备仕途大展的时候,突然传来母亲病故的消息。苏家三父子又急忙从河南赶回了四川,按照当时的规矩,苏家三父子需要守丧两年三个月才能回去接受官职任命。守丧期满后,苏家决定举家迁移,父子三人和两个儿媳决定走七百里水路出三峡,再走四百里旱路到河南开封,十月启程,第二年二月才能到达。两兄弟官职已定,爱人在身边,可谓是一次富有希望的水路旅行,有兴致热情、有前途信心。真是“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他们尽可从容自在,在船上饮酒玩牌,玩赏沿途美景。一路上兄弟二人时常吟诗。那时所有读书人都会作诗,借以写景抒情,就如同今天我们写信一样。”此为第二“浪”。
03
1061年,苏东坡被授任凤翔府判官,于是从河南飞往陕西的凤翔。因为陕西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有太多古迹名胜,自然而然,东坡大哥又可以浪起来了。安定下来之后,他就开始出外旅游,到南部东部山中游历,动辄数日。时不时还因公出差,游游太白山和黑水谷一带的寺院,以及周文王的故里。或者跑到附近有名的终南山,看看朋友的吴道子画像。“有时难免感觉寂寞,但也有时举杯在手,月影婆娑,又感觉欣喜振奋。”期间还认识了好朋友章惇,苏章二人去游黑水谷的时候,章惇向苏东坡提出从木板上走湍急的河水,在对面岩石的峭壁上提一行字,古代游客是常在名胜之地题词的。就像现在我们每到一处都会发个朋友圈发个微博,所以古代那么多大诗人的诗词都刻在石头上就被民间流传下来了,可以想象作为当朝名人的苏东坡每刻一次石头就像现在的明星发一次微博。然而当时河水太危险,勇莽的章惇冒着生命危险就跳到对面,在岩石上题了“苏轼章惇游此”六个大字。此为第三“浪”。
04
1065年苏轼三十岁,从陕西凤翔回到河南开封,判登闻鼓院,直史馆。在史馆任职的官员,要轮流在宫中图书馆工作,而苏东坡正好借此机会饱读珍藏书籍、名人手稿、观赏名家绘画。不幸的是这年五月,东坡的妻子王弗病逝于京都。后来在妻子死后的第十周年,苏东坡写了名垂千古的《江城子》,让人读来哀伤不绝,但应该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首词是写给他妻子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妻子死后,次年(1066)四月父亲病逝。兄弟二人立即辞去官职,经过迢迢的旱路水路,把父亲和东坡妻子的灵柩运回四川眉州故里。两兄弟不惜多费时日,用以满足沿途畅游之愿,所以到1067年四月才安抵四川眉山。居丧期满后,苏东坡娶了前妻的堂妹闵之,然后两兄弟乃携眷自陆路返回京都。此后兄弟二人谁也没再回过四川。1069年,他们到达河南开封,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从那年起,这一政治波浪所引起的冲击震荡不绝,直到北宋灭亡。此为第四“浪”。
05
1071年,苏东坡上书皇帝谈论新法的弊病。激怒新党派,王安石便在皇帝跟前弹劾苏东坡的过失。苏轼于是主动请求出京任职,前往杭州任通判。苏东坡携眷离京,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杭州,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美妙难言的都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他弟弟子由住在离他不远处,他随后几年都常常利用机会到弟弟家盘桓小住,有时会住几个月。那段时间,兄弟二人和家人悠闲团聚,共度时光,常到柳湖去划船,或是在城郊漫步,谈论政治、家事、前途等等。东坡还经常去找同住一个城的老朋友张方平、欧阳修,把酒吟诗。期间,东坡常常到杭州附近的上海、嘉兴、常州、靖江游玩,这些地方在宋朝时都属于浙江省。这段时间,他作诗甚多,流传甚广。他的好友王诜驸马把这些诗刊印出来,苏东坡成了当时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他的诗在文人雅集时流传歌诵。东坡不知道的是,从那时起直到他去世,都没有再在一个地方安稳度过三年以上。此为第五“浪”。
06
1074年,苏东坡在杭州的任期届满。他弟弟子苏澈那时正在山东济州任职,苏东坡请求调到山东,1076年则升任密州太守,密州离青岛很近。在山东密州任职时,因中秋想起弟弟和家人,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在山东密州只有两年,然后又继续升官到江苏徐州任太守,1077年正月,他路经济南入京,因为当时苏澈及其家室正在济南。济南是一大城市,比起密州,新鲜有趣,东坡停留了约一个月左右。到了徐州,他开始忙于做事,兴建工程,忙于公众活动,在当地为抗洪治水成功而修建了“黄楼”。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台”,成了他在密州所写诗集的名称一样。欧阳修去世之后,文坛盟主之名即降到苏东坡头上。各地文人志士争相拜访围绕身边,也就有了出名的“苏门四学士”,包括我们熟知的秦观和黄庭坚。此为第六浪。
07
苏东坡只任江苏徐州知州两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东坡被调江苏任湖州知州。由于苏东坡之前一直有给皇帝呈递奏章,不断向皇帝表明民生疾苦与谏防奸臣,被王安石等人看在眼里。上任才三个月,就被逮捕,押回河南,凡是和苏东坡通信的朋友都受到了牵连,达三十多人,也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苏东坡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也就是从这时起,东坡开始了动荡流离的官场生涯。此为第七“浪”。
08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湖北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著名的“河东狮吼”也开始流传民间。1081年,45岁的苏东坡真正开始务农,自比陶渊明。他开始在东坡一片带着家人开始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就是他在这时起的。期间还发明了“东坡汤”苏东坡现在过的是神仙般的生活。小镇里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激发诗人无穷的灵感。有一群朋友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也有他成名时的粉丝团追随苏东坡二十年,非常信任他、崇拜他,来到黄州帮他干活或请教,有的特意来做东坡孩子的塾师。大约在此时,东坡收朝云为妾,1083年,朝云生了一个儿子,后来东坡晚年流放在外,始终随侍左右的便是朝云。此为第八“浪”。
09
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河南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朝云的幼儿不幸夭折。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江苏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宋神宗驾崩。江苏常州风景优美。他决定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此为第九“浪”。
10
1085年,年幼的宋哲宗即位,一直赏识苏东坡的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副宰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东坡复职为山东登州的知州。苏东坡从江苏常州启程四个月后才到达登州,刚到登州几天他又应召进京。全家又开始行动起来,将近两个月,才到达河南京都。升职礼部郎中,八个月内连续三次升职至“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个职位永远是名气最高的学者担任,在苏东坡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他拟了约有八百道圣旨,现在都收录在他的全集中。太后跟他说,他之所以升职如此之快,是神宗皇帝的遗诏。先王在世吃不下饭睡不着时,臣仆们便知道是看他写的文字。先帝常说起他的天才并想任用他,但不幸未能如愿便崩逝了。然而他对等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因而东坡再度请求调离京都。此为第十“浪”。
11
1089年,苏轼被调往杭州任知州,这是他已经53岁,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修整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即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风景美不胜收,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成为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在指挥修整西湖,筑苏堤时。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东坡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闻名全国的“东坡肉”的由来。东坡在杭州经常走访高僧,结识歌妓,在以美酒美景美女盛名的杭州,东坡过得甚是快活。此为第十一“浪”。
12
好景不长,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遭到弹劾,当年八月调往安徽阜阳任知州,为抗洪在阜阳颍州修建了西湖,在这期间东坡见到了各地因为王安石新政而深受饥荒折磨的灾民,痛心疾首气愤难平,但做了不够半年又在1092年二月被调往江苏扬州任知州,从安徽出发到达江苏扬州后,八月份又被调离,应召回到河南京都先做了两个月的兵部尚书,十个月的礼部尚书。1094年,有两个女人逝世,东坡的妻子和当政的皇太后,两个几乎都是东坡的守护神。与之极度不和的新党再度执政,东坡离开京都到达河北任定州知州,一个号称难治的地方。他奉命统领河北西部,并指挥该地区的步兵骑兵。此为第十二“浪”。
13
1094年章惇官拜相位,这位曾与东坡游山玩水的好友,曾在皇太后摄政期间身遭监禁的人当权,他开始召集当年和王安石一起推行变法的奸臣小人掌控朝廷,开始疯狂地进行复仇。苏澈与另外三十人遭到湛江海南等地方流放。司马光碑文被磨平了,耗时几十年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差点被毁,差点被开棺鞭尸。他首先拿苏东坡开刀,东坡成为被贬谪到广东高山以南(韶关南雄)的第一个人,他被罢黜,剥夺了官阶,做太守。正当年近6旬的东坡,日夜奔驰,携妻带儿在路上奔波之时,又收到指令改贬至广东惠州的惠阳,低于太守一职。惠州很美,当地居民也对他很好,因为东坡早已闻名全国,所谓“鸡犬识东坡”。所有邻近地区的官员都利用此一难得的机会来与这位杰出的诗人相结交,不断派人带礼品、药物等等。惠州东、西、北三面五县的太守,不断给他送酒送食物,惠州太守詹范和博罗县令林抃变成了他最亲密的朋友。每过几天,太守詹范就派他的厨子带着菜到苏东坡家来做。过几天,苏东坡就到城西湖边朋友家喝几杯。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修建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此为第十三“浪”。
14
东坡在确认自己不可能再有机会返回河南京都时,决定以惠州为家,自己盖房子住。苏东坡以为可以晚年在惠州安居下去之际,不幸的是新房子尚未竣工,三十七岁的朝云便得了瘟疫身亡。1097年,新居落成大约两个月,62岁他又接到了流放海南岛的命令,只有小儿子陪伴他启程,路上探望了被流放雷州的苏澈,十分凄凉。到了海南岛,两父子受到当地官员张中的款待,因为张中一直以来对苏东坡这位诗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和苏过后来成了莫逆之交。身体的折磨加之于老年人身上,这才是流放。那时候的海南岛上要什么没有什么。甚至于在如此地远天偏的地方,那群政敌小人也不让他安静消停。所有款待帮助过东坡和苏澈的官员全部被革职或调离。东坡被赶出张中的房子,村民帮助他自己盖了几间陋室,加上一些朋友的帮助,他算是舒服了一些。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中举。
“人们一直把东坡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此为第十四“浪”。
15
1100年,朝廷新皇太后摄政。那年四月,所有元祐老臣一律赦罪,在她执政之日,遭放逐的儒臣都蒙赦罪,或予升迁,或至少得到完全的行动自由。由那时起起,苏东坡又接到了特赦令,复任朝奉郎,渡海到了雷州见了秦观,刚到一个月,就接到命令要他去住在永州。改变路线,还在到永州的半途中,他又接到可以随意到处居住的命令。东坡起程北上,在每一个他所经的城市,都受人招待,受人欢迎,大可以称之为胜利归来。1101年正月,苏东坡穿越大庾岭,在山江西停留了七十天。不久后,这位新皇太后不幸逝世,一切情形显示政策又要全复旧观。苏东坡判断恐怕又要有麻烦出现,所以不愿住得近在京都。他只好定居在江苏常州。1101年8月,东坡在江苏常州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和他的妻子同葬于河南汝州。此为第十五“浪”。
附林语堂简介:
1936年,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完成了《苏东坡传》,后由张振玉翻译。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向海外,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