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与竹相得彰,应是文人好梦长。
虚心有节冲天志,融汇新茶一口香。
紫砂与竹的结合,向来是紫砂创作的一大题材,一直以来很受文人喜欢。喜欢竹,更是因为竹的寓意,象征气节象征虚心的为人品格。
“未出土时已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因四季常青,人们把“松竹梅”并称“岁寒三友”;又因竹竿挺拔、刚直不阿而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宁可玉碎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改其节。文人爱竹咏竹画竹,王羲之之子王徽之所居之地必先植竹。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扬州八怪郑板桥爱画兰竹,并题咏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岩石中,千磨万击仍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同时,竹与大众密切相关,竹制品是生活必需品,竹刻、竹编是悠久的民间工艺美术,竹文化也是重要的民俗文化,民间有“梅开福贵,竹报三春”“竹报平安”之说。总之,竹文化对文学、绘画、园林、音乐、宗教以及工艺美术有深远的影响。
宜兴与紫砂艺术与竹文化联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竹是紫砂花货重要的创作题材,竹型茗壶已成为紫砂塑器的一大门类。有以一节竹筒造型成壶的,如清中期女艺人杨凤年的“竹段壶”,即以一段竹筒为壶身,竹枝为嘴、把、钮,并贴以竹叶数片,简洁巧妙,已成经典。后又发展成“四方竹段”,以方壶入壶,或以佛肚竹造型,形成“佛肚竹壶”等等。也有多竹乃至一捆竹如壶的,如“五竹壶”、“龙头一捆竹”。更有将竹变形或以竹片、竹筒造型成壶的,如名艺人范大生传世名作“隐角竹鼎壶”,李昌鸿夫妇合作的世博会金奖作品“竹筒壶”等等。
以竹入壶的另一种做法是光货壶体上用竹枝、竹叶做嘴、把、钮等壶的附件,如“小型竹节壶”、“珍竹提梁壶”等等。如果我们把紫砂品种扩大到文玩清供雕塑瓶鼎等其他陈设陶,以竹造型的就更多了。如现藏故宫博物馆的“竹笋水盂”“竹形笔筒”等。名艺人朱可心1932年创作制竹节鼎,在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奖。总之,竹是紫砂创作的重要题材,以竹造型是紫砂造型艺术的一大手法和组成部分。
这里的以竹饰壶除了前述以竹枝竹叶作为光货壶体的附件外,主要指在壶上陶刻、堆雕、泥绘等手法饰以飘逸潇洒的竹画或题写咏竹赞竹的诗句,由于竹文化的渗透而使壶的品味不同凡响,充分体现出文人雅趣。如清嘉、道年间文人翟子冶“墨竹工力最深,纵逸自如,常绘梅竹”。又如1948年顾景舟制5把大石瓢由沪上著名书画家吴湖帆书画装饰,其中4把均以“风动疏竹”,并分别题咏诗句,其中2把几经流转先后在2008、2010年的拍卖会上拍出数百乃至一千三百多万的天价。
近年有人在紫砂挂盘、壁画、陶联上刻上竹诗画,成为受人欢迎的陈设艺术品。可见,以竹饰壶,把竹文化与紫砂相结合,让人在品茗玩壶时,品味竹的潇洒飘逸,虚心劲节,壶、茶、竹融为一体,岂不美哉。
壶名直接体现壶的文化品位,凡以壶入壶的作品在命名时都少不了“竹”或竹文化。有象形命名如“竹段壶”“四方竹段壶”“五竹壶”“一捆竹壶”“佛肚竹壶”“珍竹提梁壶”等等,直接以竹名壶,形象直观,通俗易懂,非常亲切;还有引申命名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有一款壶取名“高风亮节”,画龙点睛的突出了这把以竹造型的巨壶的气势神韵,较为完美地体现了竹文化。另有现代紫砂陶艺壶,以劈开的竹筒为造型,取名“竹报平安”体现了竹的民俗文化。再如有一紫砂花货,整体以竹入壶,壶钮塑一知了,取名“知足常乐”这是用了谐音,也是一种民俗文化。
时代不断发展,艺术不断创新。紫砂艺术与竹文化的结合也要有所创新,不断突破。好在竹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毛竹、紫竹、斑竹、佛肚竹等,他们的枝叶芽根等都可入壶,而绘竹之画,咏竹指诗更是蔚为大观,至于装饰手法以刀代笔的陶刻外,还可运用堆贴、镂雕、泥绘、点彩等,近年还有人创制了“竹编”紫砂器,颇有新意。可见,只要我们解放思想,拓展思路,紫砂竹型茗壶或其他陈设艺术陶的创作题材取之不尽,紫砂艺术与竹文化的结合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