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前一篇:终身社交:一个奇葩的高富帅的视界
篇头声明:
从我视角来说,我说的都是对的。
扛精请直接看底部有惊喜。
“夜黑风高”给美女打电话
为了赶两周后出App,昨天周日焦头烂额解决了一天技能问题。晚上快9点了,估计小玛今天主持的活动,哪怕大家一块聚餐,应该也结束了,然后跟她通了个语音,了解一下今天活动的情况。
我这习惯不太好,总是习惯夜黑风高的时候给人打电话,我不是一个情商很高、但执行力还行的人,经常行动会先于大脑(也确实不怪小玛说,白羊座的人,脑子长在脖子上,只是为了显高),不太会在乎对方的感受,也确实会让人受不了。对于我这种一日三省的人来说,当然知道自己的问题,也自然而然的是不会去改的,没看错,不会去改的,这辈子都不会去改的。变得那么完美干啥,完美的人都是注孤生的。
魅力的“会长”
还好,小玛还受得了我。电话中,小玛挺开心,除了说分享者肖恩的精心准备,分享完后,还不断问反馈,了解大家是否听得枯燥的各种体贴。
还有说今天见到了肖恩他们协会的会长,还说成了会长的小迷妹了。小玛内心小鹿乱撞,红着小脸(理工科的,闭嘴,不要跟我讲逻辑),兴奋地说会长不仅有气质,而且还研究哲学,不仅外在和内在,都让小玛膜拜不已,似乎这就是这位会长,就是小玛想成为的样子。(哦,这会长是女的,我有说是男的么?)
后来小玛聊到一个有趣的事情,她说:有几个因A伙伴认识的基友,周末互约来A伙伴的活动,然后呢,活动现场的时候说,不要跟我说话,我们不认识,我要去跟不认识的人聊。然后,他们还真的全程不说话,甚至还装做不认识。搞得我们请他们来当托似的。
A伙伴的生活方式
这个场景,是两年前,我创A伙伴的时候,设想的未来的一种场景,想不到今天已经有群员自发地就这样做了。当初设想的未来是:A伙伴的活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仅可以认识新朋友,还可以作为老朋友经常见见的介质。社群的人,无论是结婚与非结婚,无论单身与非单身,无论贫穷与富贵,无论生老病死,你是否愿意… 不好意思,刚刚想结婚了,走神了。无论是否结婚,大家都会出来聚聚,开放自己的社交圈,哪怕是到80岁了,依然还在看看别人的世界,也分享一下自己精彩的世界。
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不是有同好、同乡、同血缘就够了,还需要保持一定频率的互动。这就为什么远亲不如近邻,因为近邻,是要经常见的。
做了两年活动下来,活动当中,经常会被问到,为什么要做A伙伴。由于在活动当中,人与人聊天,不会有时间来做系统地整理,往往是想到哪就说到哪,都是点到为止,不可能口头道尽其中原因。既然19年的目标,要出一本书,那么今天就完整地来说一下创办A伙伴的初衷,大概讲三个小时就应该差不多了:)开个玩笑。
来源于生活的触动的几点
创办A伙伴,最初叫每周认识新朋友,看看别人的世界,知识、技能、阅历的分享与交流。当初做这件事情,有几个关键点触动到了我。
首当其冲的,是那个奇葩的高富帅,见文《终身社交:一个奇葩高富帅的视界》。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另一种信息的获取方式。
其二、受窦文涛《圆桌派》节目的影响。
这个节目就是一个圆桌形式,邀请马未都、梁文道、陈丹青、蒋方舟等大咖,针对一个社会话题讨论,做一下思想的碰撞。大咖是次要的,主要是参与圆桌的人,都在不同的行业,对同一件事情或话题,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视,这个是非常吸引我的地方。
其三、2017年春节,我没回家,和18个人一块过的除夕,大家一块做饭吃,一起聊天,印象中,近一半的菜是我做的。饭桌上大家觥筹交错,聊的很开心,已然从春节这种重节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一帮陌生人一块欢天喜地过大年。但活动之后,微信群慢慢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寂静,再到后来,似乎我们从未见过,17年的除夕如庄周梦蝶一般,分不清是不是一场梦了。但也是从这个活动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一旦没有交集,最后还是回到各自的轨道当中,仿佛从未有过交叉一般。尘归尘、土归土,无效社交埋黄土。
其四、17年左右,跟几位好友周末约饭,往往不是这个人忙,就是那个人不在。约了好几个月,连个饭都没约成。似乎工作久了,不是从工作中解脱出来,反而要么被工作、被事业、被家庭绑得越来越深,连跟朋友约个饭都困难。
其五、真正让我决定做这个事情的,缘起17年初,我前公司非常睿智的老板娘在朋友圈立的一个Flag: 17年的目标,是每周要认识一个新的朋友,原来社交圈外的朋友。看到这个朋友圈,我共鸣的同时,也比较吃惊。共鸣的是,由于前边的原因,并且身边的朋友、同事们年纪越大,社交圈就越是闭合得越厉害。习惯呆在熟人社交的舒适区中不愿意出来。我自己也需要开拓新的圈子。
吃惊在于,她已经是一家百人公司的老板,年读100+以上的书,还经常出差见客户,社交圈并不小,依然还需要拓展自己的社交圈。
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我17年3月4日便开始了第一场活动。
当初的坚持
两年下来,我很庆幸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庆幸自己第一场活动的时候克制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不事先做太多的计划,只是在豆瓣招募了一帮陌生人在地铁站见面,然后再一块找地方聊。中间找了两家星巴克都是满的,最后在交大校桌的石桌上,吹着冷风,越聊越High。
之所以庆幸,就是有可能晚上千条路,第二天原地踏步。只要第一步迈出去了,后边就不断地以互联网模式迭代更新就好了。只要一次比一次好,就会越来越接近完美。反过来,如果 一开始就追求完美,很大的可能,因为做不到而放弃,变成了Nothing。
这两年做活动的收获,我也想洋洋洒洒商业吹牛一万字的,但是看到已经有同学开始上厕所了。在这就先不说了,我会在后边的文章中提及。
依照惯例,文章结尾得来句:
从某个角度看,我一定是错的,
文章有风险,采信需谨慎,看文章怀孕了,我是不会负责的。
19年2月25日凌晨2点随笔
刘成N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