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就是谨慎,不粗心,不苟且,以江浙的俗话来说,不拆烂污。写汉字,一点、一横也不放过;写外国字,“i”的点、“t”的横,也一样不放过;做数学,一个圈、一个小数点都不苟且。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情,做小事关系天下的大事,做学问关系成败,所以细心谨慎,是必须养成的习惯。
这是胡适先生在《容忍与自由》中的演讲稿“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的一段话。他的本意是要让学生们在读书的时候就要养成良好习惯,好的人品来自好的习惯。其实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们也时常教导我们;“做事要细心,不要拆烂污啊”,胡适说以浙江的俗话是“拆烂污”,其实我们徽州也有同样的说法,“拆烂污”也就是“不整洁、不细心、不管不顾”之意,可谓是殊途同归。
先生的朴素的白话点出了我们身上这种做人随意,做事粗心大意的习气。在生活中,在工作中,这样的陋习随处可见,几乎人人必有。经常以“差不多”为托词来掩盖自己的这种不良习惯。曾国藩也曾说过“做人最忌颟顸。”“颟顸”的意思就是“粗心大意,敷衍了事”。也许先生所说的谨是从做事、做学问上来说的,要求年轻的学生么养成一个良好的“不拆烂污”的习惯,确实是的,一个微小的习惯,虽然不起眼,可是它的功效是巨大的,“成大事必有小事之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也是要求我们从谨处着手,从细处着手。
企业的成败犹在不起眼处。培训师们、企业家们天天喊着“细节决定成败”,可是光靠喊,也无济于事,其实这是一种习惯。这个习惯怎么养成,这就需要每个人需要在“谨”字上下功夫,财务要严谨、制度要严谨、技术要严谨等等这是工作上要严谨。如果我们天天“拆烂污”:财务数据乱七八糟,公司制度东凑西拼,技术资料丢三落四。没有这些严谨,别说发展呢,企业运行都将面临困境。
其实这个“谨”不仅仅在工作中,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必须下的功夫,开车要谨慎是为了安全,交友要谨慎,怕交到狐朋狗友,说话要谨慎,怕言多必失,等等。
上述这些就是要求我们工作和生活中要做严谨、细心。否则,看似一丝不经意的“拆烂污”,也许会酿成严重的后果。那就后悔莫及了。先生演讲的内容表面上是表达要我们养成良好的做事做学问的习惯。让我们“不要拆自己的烂污”,其实我认为他深层次的内涵也是在说的一种做人的品质“不要拆别人烂污”。这就是从“信”字上来说的。
《弟子规》原文: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
谨和信从来都是连起来,说到谨必有信,谨对自己而言,信对别人而言。所以我们在对自己做到谨的同时,也应该对别人做到信。也就是“不要拆别人的烂污”。
如果“拆烂污”是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小事也就罢了,可是有些人还要拆别人的“烂污”。这个心态就不好了,其实拆自己“烂污”的是习惯问题,拆别人的“烂污”就是人品问题了。办事不地道,做人不守信誉,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统统这些都是“拆烂污”的表现。其实这种“拆烂污”危害更大,长此以往,不仅损害了自己的人品,而且还影响了别人的利益。这叫损人不利己。
在这物欲横流,知识爆炸的年代里,最缺的不是才,而是德。为了一己私利,拆社会大众的“烂污”的事情时而发生。并且随着社会科技进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比如地沟油、纸壳肉包就是拆大众健康的“烂污”,违规停车占道就是拆大众生活的“烂污”,网上不良的内容就是拆大众认知的“烂污”。政府公务人员行贿受贿就是拆社会公信力的“烂污”。等等这些“烂污”极大破坏了和谐的社会风气。也许你以为“拆烂污”你就赚了,可是拆来拆去到头来还是拆自己的“烂污”而已。因为因果从来没有不爽过。
也许你们会说自己都是“拆烂污”的,还管的了别人么,是的,也许我们某些方面是做的不好,可是社会总是在进步的,我们只有从自己做起,尽量不拆自己的“烂污”,绝对不能去拆别人的“烂污”。有这一点就够了。和谐的社会不在于别人怎么做,其实在于的是我们自己当下该怎么做,正如佛家所说的,只要我们念头一转,当下就是和谐。
“拆烂污”是一种外在习惯,其实更是一种内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