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到今日,巨大的变化,巨大的希望和空前的物质主义的罪孽并存,物质主义的致愚和腐蚀,严重地影响着人的灵魂,这是与艺术精神格格不入的,我们得要作出文学的反抗,得要发现人的弱点和罪行。
——贾平凹谈《废都》创作动机
《废都》创作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出现瓶颈,要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推动的特殊时期,国际上尚未平息的动荡波及了国人思想,而上层建筑的设计为人们迷茫的心灵点明了方向: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商业原则接连出台,商品化大潮再起波澜,商品意识不断深化。在这种大潮流的推动下,文人创作和文学作品也渐渐不再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与商业大潮相联系,日益显示出商品化的特征。
小说以一篇写“名人轶事”的文章为引子,以一场“文化官司”为线索,穿插起发生在西京城里的奇闻异事,作家庄之蝶、画家汪希眠、艺术家阮知非、书法家龚靖元等各色名人交替出场,景雪荫、牛月清、唐宛儿、柳月等各位女子相继登场,错综复杂的关系、匪夷所思的情形、难以想象的迷乱,象征着那几位知识分子的跌宕沉浮,也暗示着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堕落。
不得不提的是,《废都》自出世以来,便注定是一部毁誉参半的作品,有人喜欢它细致黏着的描写,有人喜欢它回环宛转的情节,有人喜欢它所反映的灰色西京;同样的,有人讨厌它露骨低俗的描写,有人讨厌它单调乏味的情节,也有人讨厌它所反映的生硬而不够完整的西京。
争议最大的地方,便是其中有关“性”的描写吧,甚至因为这个原因,《废都》被禁16年。既然争议的焦点首先在这里,那么就先来谈谈这个焦点。《废都》中的主角庄之蝶,位列西京四大名人之首,十几年打拼带来的是名利双收,然而成功之后在创作灵感的枯竭、感情方面的乏味,过剩的赞誉等各种问题的尖锐冲突下,没能禁受住金钱、美色、虚荣的诱惑,一步步走向了堕落。精神的缺失带来的不仅是精神的苦闷和空洞,还有道德的失却、欲望的放纵。贾平凹选择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描写“性”,更是在有意提醒读者:看,这就是当下都市物欲纵横下人们精神匮乏后果,是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的生动写照。在那个日渐堕落的圈子里,“性”已经不必掩饰,它就是一种迎合时代“娱乐至上”的产物,是人们拿来消遣的物品,是填满空虚的方式。细细品来,主人公内心的挣扎、脆弱、寂寞、空洞、失落等情绪如同失魂野鬼缠绕不休,以致于到后来,唯有性爱的短暂欢愉可以带给他一丝丝轻松和喘息,而短暂的极乐之后,又是无尽的沉重。结局的惨淡与性爱的激烈产生强有力的对比,使“废”字跃然纸上,令读者印象深刻。
书中塑造的几位人物是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身处市场大潮的环境下,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期,时代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他们了解、融入时代的速度,精神短时间无法产生对时代变化的认同和跟从,便产生了断裂,这种断裂被欲望撕扯着不断地扩大,以致于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作为主角,庄之蝶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方面便是与四个女人的纠缠与幻灭。妻子牛月清老实本分,她与庄之蝶之间并无多少真正称之为爱情的东西,有的更多是一种责任,象征着传统“贤妻良母”的典范,固守成规、按部就班。却也正是因为平淡,从而给庄之蝶带来越来越多的困扰,庄之蝶的乱性或与其有些间接联系。情人唐宛儿本是一个有夫之妇,后因爱上周敏随其私奔,之后因在庄之蝶身上见到更多的希望而将身体与心灵都托付与他,无奈到最后也没能达成所愿,反而被自己故乡的原配折磨蹂躏至死。保姆柳月也是在庄家做事时被庄之蝶强行破了身,本以为能够在庄老师的庇护下安度余生,却不料自己原来只是庄之蝶作为贿赂市长的一个筹码,最后也只剩个身体在过活,精神已不复往日。阿灿的出现具有偶然性,然而对庄之蝶的爱却纯粹地热烈而感人,她所有的懦弱与自卑使自己终究没有勇气选择和庄之蝶在一起,而是默默地承受了一切,包括怀了他的孩子,却又终生不再同意见他。这四个女人的命运都和庄之蝶联系在一起,庄之蝶给过她们生的希望,却又将这希望抹杀掉,他也想借这些女人重新找到生命再出发的激情,却也失败了。堕落如同崩塌的山体,一块一块的砸在生命的旅途中,挡住了前进之人的去路,也渐渐磨平了他前行的动力。到头来,享尽温柔乡,颓死荒原中。
与主角庄之蝶相比,画家龚靖元的人生轨迹更具戏剧性。龚靖元靠字画成名、立业,却因为赌博而深陷水深火热,甚至遭受牢狱之灾,艺术灵感产生的创作到后来竟然沦为了抵债的工具。加上自己的儿子龚小乙沉迷毒品无法自拔,完全没有生的朝气,只知道在麻迷幻中寻找虚假的欢乐,不断地变卖字画以满足毒瘾。龚靖元最后也从一位“艺术家”生生退变成一位“手艺人”,拿自己仅存的手艺来换取短暂的欢愉。这一切又都在龚小乙因救父心切而上了“有心人”的圈套贱卖掉九成珍藏字画之后爆发,想到自己屡次入狱的经历,想到儿子的不思进取,尤其是想到自己辛苦多年珍藏的心血就这么付诸东流,沉积的暴戾终于喷发,死前的疯狂举动不仅在试图找回自己身为文人的颜面与风骨,更是在掩饰自己的薄命与悲哀。更令人心寒的是,间接造成其死亡的庄之蝶等人,还能风轻云淡地参加龚靖元葬礼,这又是多么大的讽刺。
时代巨变的烙印在这两人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而孟元房心灵的不安与无处安放的赤城,阮知非不惧时代滚轮的实用主义倾向也是时代变化过程的几个侧面,全书将每一位人物的起落沉浮都与市场大潮的涌动相暗合。在这本书里,我们既可以看到那些人物生动的日常,也能看到日常背后剧变的非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