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重读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这位英国才子用一本书的篇幅揭示了究竟何为“旅行的意义”。他开篇即说: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对于旅行的艺术的研究可能在一定意义上帮助人们理解希腊哲人所谓的“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或人类昌盛”。
简而言之,阿兰·德波顿把“旅行”定义为一种追求幸福的方式,或者可以说是捷径,毕竟周遭365天如一日的生活很少能激起心中的涟漪。旅行,把自己从现实生活中短暂地抽离,将身体与内心都放置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跳出惯常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你发现了有什么不一样吗?
阿兰·德波顿在加勒比海海岛上的第一个晚上,就说到:“现时的生活正像是缠绕在一起的长长的胶卷,我们的回忆和期待只不过是选择其中的精彩图片”。在现实框架之中,每天都有不一样的事情在上演,只不过24小时的生活里,你保存下来的记忆只不过六七个静止的画面而已,其余的,不是不精彩,而是在快速度过时,被你的心遗忘了。
所以旅行,不过就是抓取生命中更多片段的过程,用慢镜头的速度回顾这些差点就被忽略的点滴。很多地方,我们去过了,但却只是走马观花,或者不以为意;然而,它们之中,偶尔也会有几个地方非常特别,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迫着我们去注意它们。这些地方共有着一种特质,可以用“美”这个笼统的字来概括。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有“生活在别处”的时候,才能珍惜时间的流逝,希望记住眼前的美。如果把这种劲头放之于日常生活之中,虽然缺少了旅行时的身心放空,至少,如阿兰·德波顿所说,“离幸福更近了一步”。
我们总是带着不同的目的完成每一次的出行,给不同的旅行赋予了各自的意义。
比如看海,辽阔无际的碧蓝海水连接着天际,在包容万物的时候也化解了烦恼与忧愁。
我知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因为每个人的身后都有一片专属于自己的大海,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一回头就能看到那无边的浩瀚。
比如行山,不知道前方有怎样的崎岖在等待自己,不知道穿过这个山洞,何时才能豁然开朗,在探索未知世界的同时,也在探索自己的极限到底在哪里。
香港多山,繁华的商场、高档的酒店和住宅区只占据了香港总面积的不到三成,剩下的,都是连绵崎岖、甚至还未开发的山地。将自己从直耸入云天的写字楼里抽离出来,花一天的时间去山间探险,去大东山观赏日落,去找寻被金色芒草覆盖的山头,从能够俯瞰典型的香港高楼城市景色的地方,转入翠绿林荫的树林里。高楼林立的繁华都会与自然茂密的丛林,城市与自然,在这里激烈的碰撞,穿梭其中,仿佛环行在两个世界里。
再比如火车旅行、飞机旅行、自驾旅行,每一种交通工具,都是认识这个世界的快捷方式,它带你去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在有限的时间里,让你行走更多的路,看见更多的风景。
台湾著名作家刘克襄在《11元的铁道旅行》里写道:“台湾最慢的火车,最短区间的里程,最便宜的旅次,票价是11元。比如,池上至富里、寿丰至志学、万荣至凤林之类。11元潜藏着,缓慢的节奏、淳朴的生活、迷人的风物。”这张价值11元的车票为刘克襄打开了一片又一片饱含历史民俗与台湾原始风光的新世界,花费很少,却多用了些时间,用最轻微的自己去接触这片土地。“把自己交给一辆驶向远方的列车,仿佛把自己的一辈子交给另一个人,脑海却更从容地,面对世界。”
所以旅行,是身体与内心的双重游历,在一次次的出发与回归之间,找回日常生活中缺失的部分,无论用相机定格它也好,用眼睛记住它的美也罢,我们终究是在“用旅行的心情”去过好接下去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