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唱练耳学科起源于法国,大约20世纪初传入我国,直至今日一直被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学科来看待,在传统教学中多为教师弹奏学生齐唱的教学形式。随着学科发展,逐渐有了多媒体辅助视唱练耳教学、视唱练耳分级教学、视唱练耳与乐理的合并教学等等观点的提出,并被赋予实践。但视唱本身的实践性一直没有被很好的发挥出来。直到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孙虹教授首次提出并指导学生举办了第一次视唱练耳专业毕业音乐会,这是视唱练耳音乐会从无到有的一个重大转折。这一实践形式深入证明了视唱练耳这门学科不单单是一门理论性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更是一门具有实践性和表演性的学科。同时也使视唱练耳学科从课堂上简单的听、写、唱发展到舞台上的用来歌唱和表演,这是对视唱练耳学科最后的推动。
随着视唱练耳音乐会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影响,视唱练耳音乐会在举办形式、表演者、表演难度等方面也在变化。举办院校从高水平的专业音乐院校到普通院校、表演者从视唱练耳专业学生到非视唱练耳专业学生、举办层次从本科学生到附中学生、音乐会节目从综合性到多声部专场、甚至音乐家专场作品音乐会,这些都反映了视唱练耳音乐会的创新和发展。
视唱练耳音乐会被赋予实践性和表演性之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更为频繁和密切。视唱表演中涉及到演唱和钢琴的弹奏,这对学生综合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学生要有一定和钢琴和声乐基础才能进行视唱作品的弹奏,比如一些难度较大艺术歌曲,在进行视唱演唱时对声乐中的吸气、换气、高音的处理都有很高的要求;再比如一些改编的钢琴曲,在进行视唱的弹唱演奏时对表演者的钢琴表现有很多的挑剔之处。